◎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能力通关(二)的第一部分试题
  •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习了《伟大的悲剧》一文,请谈谈你对悲剧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能力通关(二)的第二部分试题
  • 联系《在沙漠中心》一文,谈谈你对“冒险”行为所持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能力通关(二)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理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沧州南一寺河干(面对)
    B.二石兽沉素(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
    ②沿河求,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
    ④果得于数里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已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南极的威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令人谈虎色变。然而气象学家们却是喜出望外,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并且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1.在第二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并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对上述几段文字内容的概括,其中不恰当的是(  )
    A.人类不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威力。
    B.南极的风极大,被称为“风极
    C.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D.南极的气候变化莫测。
    3.以上几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南极的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象学家为什么对南极的气候喜出望外,这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末说“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