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大基础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族系: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同类。
    B.标直:笔直。                                            亘古:整个古代;终古。
    C.溅溅:马叫的声音。                                 啾啾:水流的声音。
    D.胡骑:胡人的战马。                                 扶将:扶持。
  • 找出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中改正。
    (1)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嶂。(  )
    (2)忽然教学的钟敲了十二下。祁祷的钟声也响了。(  )
    (3)狐仙姑深夜的澜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
  • 结合对课文的学习,谈谈你对下面两句话的感受。
    (1)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大基础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河颂》是一首颂诗,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B.《最后一课》是英国小说家都德写的,小说的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教英语的事件。
    C.《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D.《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经过。
  • 请你阅读下面一段歌词,然后根据下面画线两个句子的结构,以“相互就是”开头,仿写两句话。
      茫茫人海,漫漫大路,你我相遇,成为相互。相互就是:走累了一起扶助;相互就是:走远了一起回顾。啊,相互就是相呼。
      相互就是_____________;相互就是_____________。啊,相互就是相呼。
  • 阅读冰心的这首小诗,说说你的感受。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大基础的第三部分试题
  •   某学校新建了一栋实验楼,向全校师生征集楼名,一位同学为实验楼命名为“躬行楼”,他的创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请你就“躬行楼”这命名好在哪里?写出两点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石枕小映九岁那年,在河边的乱石滩上跌伤了腿。
      幸好小映的爷爷就是有名的游方郎中,他的腿伤才及时得到了治疗。无奈伤势不轻,拔筋接骨之后,只愈了外伤,关节、肌肉依旧疼痛难忍,即使拄了双拐,也难以行走,不得不卧床度日。
      一天,小映看见爷爷在床前叹息落泪,便问:“爷爷,你怎么哭了?”
      “你的腿已经废了。”小映听罢,“哇”的一声哭了,当即跪在床上说:“爷爷,你是医生,你救救我吧。我不能没有走路的腿呀!”爷爷恩忖良久,说:“要根治腿伤,除非你能在三年之内找到碰伤你腿的那块条石。找到之后,把条石凿磨成石枕,用以醒脑镇痛、散血化淤、舒筋活络。如此,腿伤可不治而愈。倘若在这三年内你找不回那块条石,你爷爷就无能为力了。”
      小映满怀信心地说:“碰伤我腿的是一块黑色条石,我认得它。我一定能找到它!”自此,小映无论风雨寒暑,每天一大早就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去到石滩,寻找那块条石。
      一年过去了,小映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两年过去了,小映____。
      爷爷说:“河滩上的石头不会总留在原处,水涨水落会被冲往下游的。你到下游去找吧。”于是小映到下游的河滩上去找。然而总是找不到那块条石。
      三年的最后一天,小映绝望地对爷爷说:“那块石头,我没有找到。”
      爷爷说:“实在找不到,就不要找了。”
      “为什么?”
      “你的腿不是已经能走了吗?还要那块条石干吗?”
      “可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大的一块条石,怎么会被水冲得不见了呢?”
      “三年前我就把它扔到了河心深处。你在河滩上怎么能找到?”
    1.这篇小说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通过___________描写展开情节,揭示人物性格。
    3.小说第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领会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横线上应填一句什么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概括地写小映寻找条石之困难的句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中既是高潮又是结局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小映的角度看,小说给人的启迪是什么?从爷爷的角度看,小说给人的启迪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市长和女儿

      马市长吃罢午饭,在客厅中悠闲地品着茶。女儿笑盈盈地走过来:“爸,我想跟您请教个问题。”“有什么事,就直说罢。”“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女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马市长放下手中的茶杯,望着女儿说道:“现在农村的条件确实挺差,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想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女儿诡秘地笑了笑:“不过,我认为应该表扬的是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道。
      “是您老人家呀!”
      “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
                                                           (乙)一个女市长的遗愿
      她仰卧在床上,肩背被高高的枕头垫起,可依旧呼吸困难。她嘴张得老大,脸色惨白。
      床前,静立着看护的人,大夫、护士、秘书、丈夫、上小学的女儿芳芳及揣着笔记本的记者。
      大夫俯下身仔细地听了她的心跳,然后,缓缓地立起身,抬腕看看表,向秘书投去一瞥,那意思是极明白的。
      难道她就这样地去了?真有点不敢相信。她本是精力充沛的女人。她还没有过45岁,在中级领导层中,她是年富力强的。她担任市长两年多来,使这个小小的江滨城市发生不小的变化:整洁的市容,翻番的产值,还有兴修那为人所不齿却一刻也不能疏忽的公共厕所……她为这个城市耗尽了心血。
      她本不该这样早早地离去。倘若不是洪水陡涨,倘若不是堤坝决口……
      她要去了,就这样默默躺在自家的床上,室内,回旋着悲凉的哀思。
      她却不肯瞑目,眯缝的眼里透出一种光来,这是一种寻觅和切盼之光。张着的嘴微微翕动,似有话语交代。
      众人一阵迷惘。他们环视卧室,想找些所需之物了却她的遗愿,以此慰藉这颗即将停止跳动的心。秘书递给她常年不离手的提包,那里面装有她批阅过的各类文件,她却依然瞪着眼。
      大夫递过几粒药片。她还是睁着眼。
      是想得到点闪光的言语吧,记者将耳朵贴近她的嘴唇,却一无所获……
      大家失望了,谁能探索到这个市政府最高女官员的内心奥秘呢?
      她的丈夫默默地将女儿引至床沿。像是一种回光返照,她脸上突然有了生气,垂着的手缓缓移动,费力地攥住女儿的前襟,随后闭上眼睛,溘然仙逝
      记者轻轻地为她放平枕头。这时,他发现枕头下面压着一个绿皮笔记本。大家打开一看,里面是她的防汛日记,在最末的一页,醒目地记着一条:今晚要为芳芳钉扣子!
      刷……目光射向芳芳的衣襟:上面的衣扣已经脱落了两颗。大家记得,那天夜晚,女市长倒在洪水中了。
      泪,漫过众人的眼眶……
    注:①溘然:忽然。②仙逝:婉辞,称人死。
    1.甲乙两篇小说分别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甲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出马市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乙中加粗词“翕动”的意思是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揣测女市长此时此刻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第一人称表述)。
    4.品读小说乙中画线的语段,回答问题。
    (1)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描写。
    (2)题目中“遗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感人至深,请结合给你感受最深的一个词语,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乙的情节高度浓缩在女市长临终前,同时还写了她在别的时间里所做的事情,请具体说说写这些事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吹喇叭

      ①万屯小学教员崔大林竞成了个吹鼓手。
      ②三间石头房子校舍要倒了,学生吓跑了。他给村主任跪下磕了三个响头,村主任也跪下给他还了三个响头,一礼还一礼,村里实实在在没有钱。他一赌气背上了只祖传的喇叭走四方。风餐露宿,勤学苦练,(  )破了指头,吹肿了腮,他把一腔心血都用在喇叭上了。喇叭成了他”化缘“的好伙计。他懂老调,识新谱,心灵手巧,在吹鼓手里他成了头把手。他给人家吹喜,给人家吹丧,给人家吹小儿满月,给人家吹老人寿辰,给人家吹新屋落成,给人家吹开业典礼,还有……
      ③好一只多味的喇叭;好一个五音纵横、八面玲珑的吹鼓手!
      ④别人吹个喜盈门,他就吹个乐开怀;别人吹个悲伤切切,他就吹个哀思绵绵……崔大林技拔头筹,艺高一等。他把那只喇叭吹得随心所欲,得心应手,能车鸣马嘶,人言鸟语。因此红白喜事人家多愿请他,他有时也给人家加粗额外的花活,出个新调调,添个新曲曲,这样他的价码自然比别人高了,赏钱也比别人领得多了。有一次一家大公司开业,他吹得特别卖力,在喇叭上加了不少花活,直把一街人都给拉了过来,公司的总经理乐坏了,马上赏给他一沓子大票。总经理说你这一阵子喇叭,比请了明星剪彩还有魅力。可崔大林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时竞不知是个啥滋味。
      ⑤崔大林的喇叭越吹越红。崔大林的名气越吹越大。崔大林的腰包越欢越鼓。
      ⑥崔大林想他该回他的山村,两年多来,他天天都惦着他的学生呢!乐团请,公司聘,都没有留住他。
      ⑦他回到山村,把一兜子钱重重地往村主任桌上一(  )说,把万屯小学给修起来!村主任吓了一跳,哪来这么多钱?吹来的。崔大林差点未哭出来。什么?他见村主任未明白,操起喇叭在村主任头上狠狠(  )了一下,村主任才如梦方醒。
      ⑧待小学修好后,他坐在房顶上把喇叭使劲吹,吹个旭日东升、红旗猎猎;吹个春回大地、书声朗朗。吹来了辍学的学童,吹来了贫困的山民,吹得人们群情激动,热泪盈眶。
      ⑨望着这些可爱的学生和乡亲,崔大林的喇叭早已哽咽难鸣了。
    1.选文“(  )”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划  摔  敲
    B.划  扔  打
    C.磨  摔  敲
    D.磨  扔  打
    2.结合文意,写出”如梦方醒“的同义词: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崔大林”给村主任跪下磕了三个响头“中的”跪“”磕“两个动词,表现了崔大林什么样的心理?为什么村主任”也跪下给他还了三个响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喇叭成了他‘化缘’的好伙计”一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好一个五音纵横、八面玲珑的吹鼓手!”中的“!”,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本篇小说后,想想看:崔大林“改行”做“吹鼓手”的动机是(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小说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8.小说结尾用“崔大林的喇叭早已哽咽难鸣了”来表达主人公的复杂感情和内心感慨。试设想,此时崔大林会对“这些可爱的学生和乡亲”说些什么话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全文后,想想看,全文描写的山村教师崔大林的形象为何能感人?下面是对这个问题的原因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字字含情地描画了崔大林对山村教育事业的一片痴心。
    B.作者有意描写崔大林喜欢吹喇叭,终于成了艺高一筹的吹喇叭能手。
    C.作者着意刻画了崔大林心系山村学生,勤学苦练吹喇叭的钻劲。
    D.作者揭示了崔大林痴迷的不是”那一兜子钱“,而是那群嗷嗷待哺的山里娃的高尚情怀。
  • 我和______________的故事
    要求:先补全题目,然后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