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的第一部分试题
  • 请你简要介绍一下杜甫,并任意默写出他的一首诗。
    (1)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诗: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你认为在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要注意读准哪些字?请你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注音。然后大声朗读两遍,注音重音、停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默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参考下面的提示,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给诗的每小节加一个小标题。
      提示:这首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流落到四川成都,求亲告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盖了一座小茅草房,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刚盖起来不久,就在这年的八月遭到一场暴风雨的洗劫,屋顶的茅草被刮走,屋内彻夜漏雨不止,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第一小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小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小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一个伟大的作家,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以天下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忧国忧民的古诗文语句,把它们写下来,然后和同学进行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很常见,请将下列划线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写出来。
    1、A 既克,公问其    ________________
      B 彼竭我盈,克之   ________________
      C 桓侯使人问之    ________________
      D 温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
    2、A 战,勇气也      ________________
      B 其呓语        ________________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  ________________
      D 予观巴陵胜状    ________________
    3、A 告之帝       ________________
      B 战长勺       ________________
      C 箕畚运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
      D 生忧患       ________________
    4、A 肉食者谋       ________________
      B 登轼而望       ________________
      C 小大狱        ________________
      D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
  • 将下列课文和对应的古籍之间连线。
    《曹刿论战》           《列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愚公移山》           《孟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左传》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束。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 (1) ?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 (2)?综上所论,不难看出 (3)
      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 蔡桓公——扁鹊
         楚怀王——屈原   鲁庄公——曹刿
         齐威王——邹忌   唐太宗——魏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的短文选自《孟子》,请你阅读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郭:外城。②池:护城河。③[兵革]指武器装备。④[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界限,这里名作动,指限制。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⑦[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1.文中的“畔”是一个通假字,根据上下文,你能推断出它的意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参考注释中给出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解释,说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___(两个字概括),《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中语句回答)。
    4.(选作)选文条分缕析,论证非常严密,请你说一说上面选文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的短文选自《战国策》,请你阅读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 ①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勃海郡(在今河北任丘县)人。②示:告诉。③除:去掉,此可引申为医治。④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⑤知之者:指懂得医道的人。⑥此:如此。知:掌管。
    1.辨析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武王示病   之:________________
    (2)目下     之:________________
    (3)君与知者谋之 之:________________
    (4)使此知秦国政 之:________________
    (5)与不知者败  之:___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告诉了人们广泛听取意见是对的,但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打算写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请你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相关诗句进行合理想像,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