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测控第四单元达标测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请把词语中注音的汉字和错别字的改正字,工整地写在横线上。
    即物起兴  龙吟凤huì  譬瑜  招徕  合zhé押韵  顾名思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含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即物起兴: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B.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在这里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C.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隔阂:矛盾、冲突。)
    D.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码头:旧时商业港埠的俗称。)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云南的歌会》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四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
    B.《端午的鸭蛋》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卖有味。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
    C.《吆喝》写的是现实中听到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往昔生活的片段、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D.《春酒》一文,作者把许多有关的片段汇集于“思乡”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等。
  •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抱着七、八本书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B.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找到什么样的银杏树?他了如指掌。
    C.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D.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爱。”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测控第四单元达标测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快速期,建设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
    B.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C.粱启超纪念馆已成为天津海河意式风情区内历史文化厚重的旅游观光。
    D.“我读经典”系列阅读活动,对改善青少年阅读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 模仿下面的诗句再写一个句子。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清代爱国名将左宗棠书塾的一副对联。我们知道,读破万卷,首推名著经典;神交古人,当交心灵品格。中外名著所礼赞的圣哲先贤,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有许多都值得我们“神交”。请从下面推荐的4人中任选其一,先填写作品名称及作者,再用一句话概述你愿与之“神交”的理由。
    贝多芬  保尔·柯察金  诸葛亮  鲁智深
    (1)我选______________,出自作品:《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
    (2)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江西省第二届花博会于2009年9月28日至10月10日在南昌举行,在花博会上,人们感受到浓浓秋情花意,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部分游客攀枝摘花、乱丢乱吐等不文明行为令人扫兴。如果你是花博会的青年志愿者,你会对这些人说些什么,怎样礼貌地进行提醒和劝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测控第四单元达标测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为宣传人类辉煌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正在开展“庆世博,迎端午”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对联是我国传统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请你围绕活动主题,将下面所给的词和短语组成一副对联。
    世博  端午  盛会  佳节  临寰宇  降神州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海世博会“安徽活动周”将于6月23日拉开帷幕,其中芜湖馆正在征集最能体现我市特色和魅力的相关展品。请你推荐一种展品(实物或图片均可),并撰写推荐理由。(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展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学校正在策划“迎端午”活动方案,请你提出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四知》一文,回答问题。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对下面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之(辟:征召)
    B.四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迁徙)
    C.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昌邑令(为:做,担任)
    D.此遗之,不亦厚乎(以:拿,用)
    2.翻译下面句子。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话属于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_____________。
    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突出了杨震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低碳生活处处可为》,回答问题。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1.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夏天,去拜访一只虫

           ①超过城东的一座桥,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开阔的菜地。夏天,一畦新绿尤其热烈。而现在,这里是人居的小区。几年前,我曾在这里观察过菜地里的虫。人在这里定居,想必虫只好向声调的反方向逃逸了。
           ②夏天,我很想去拜访一只虫。将目光投射到虫的生活,我将获得一份悠然的闲适。
           ③太阳的金帛熨贴着大地,飘渺的云朵来去自由,虫的故乡比人的蜗居更为辽阔。这种小小的生灵在土壤里隐没,生于土,而归于土。觅食、储藏、交友、求偶、繁殖、筑巢、远行,生命单纯而又丰富。
           ④跟随飞鸟,我抵达了目的地。崎岖的小路上,我看见了一群蚂蚁,以磅礴的气势,推动一只虫的巨大躯壳。艰难而壮阔的行进场面,让人想起建筑金字塔和古长城的远古民工。蚂蚁也是忙碌的,仿佛舍去忙碌,生活就会单调。
           ⑤菜地的边缘,虫们从一个巢穴向四周散开,像水泼出去,匆匆地奔走,仿佛心中也有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虫到夏天总能活出蓬勃的生机,虽然造化赋予它们的时间短暂,它们也能在短暂中活出充实。 
           ⑥两只虫相遇了,这种虫通体透亮,有长长的触角。它们停下来,用触角相碰,互相探索,撞击,迸发出火花,亲密而友爱,互相点燃对方。短暂的沟通达成约定,两只虫转过身,朝着一个方向奔走;一只虫走到土疙瘩旁边,土疙瘩对它来说,犹如山一般高耸,它有些胆怯,也有些踌躇。终于,它爬了上去,它战胜了自己。也许,一只屎壳郎爬上牛粪的顶部,它也会抬头傲视良久,发“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⑦天空无尽的高远,绿菜地延伸到视线的尽头。没有一种生命比虫子更卑微和渺小,然而,我们看不到虫子的悲观和厌世。它们快乐的身影,像一阵火热的风,掠过短暂的夏天,留给大地蓬勃的记忆。
           ⑧长久地观察虫子,我却不能深入到任何一只虫子的内心,不知道它们的欢欣与悲怆。天边翻滚着乌云,虫子们聚集到一只菜叶下面,它们伫立着,转动触角……生命是脆弱的,一阵狂风,一阵暴雨,都可能成为灭顶之灾。它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生命,正如法布尔所言,应“当作一种义务,一种只要最后期限未到我们就必须全力而为的义务。”
           ⑨或许,生活不必去追寻那些繁复的意义,像虫子这样,单纯,并且快乐,这是我们今生的至简大道。感谢这些虫子,搅碎了我一个季节的忧伤之梦,并让我在夏天午后的一块菜地乐不思归。
    1、细读第③段,找出“生命单纯而又丰富”中的“丰富”指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划线的文字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加以品析。
    (1)也许,一只尿壳郎爬上了牛粪的顶部,也会抬头傲视良久,发出“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们快乐的身影,像一阵火热的风,掠过短暂的夏天,留给大地蓬勃的记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卑微而渺小”的虫子,为什么值得“我”去拜访?(请写出其中四点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目:把_____________甩在身后
    要求:
    (1)根据自己的理解,把题目补充完整,例如“失败”、“对手”、“荣誉”……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