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北师大版山东省枣庄市山亭育才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奇(pā) (dàn) 宿(xiù) 吸(yǔn) 无情有(sì)
    B.睥(pì) (nuó) 宿雨(sù) 暑(rù) 抛家路(bàng)
    C.责(sè) 酪(lǐ) 宿(xiǔ) (lá) 有闻(xiān)
    D.字(tiē) (pá) (jí) 旎(qǐ) 人命(jiān)
  • 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巅峰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流传下来。   
    B.错了就不要试图去做任何无谓的解释,否则只能无功而返甚至事与愿违。   
    C.来到海边,极目远望,碧蓝的海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D.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
  • 下列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芙蕖则不/非独书为   
    B.亭亭净数茎以塞责   
    C.以芙蕖之人/潭中鱼百许头   
    D. 华如橘,春荣/峻茂,良多趣味
  • 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虽乘奔御风不疾也/望天乞水救之   
    B.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用也/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   
    C.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乃摘藏之   
    D.事不一而足/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名 
◎ 2011年北师大版山东省枣庄市山亭育才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加粗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不下问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不蔓不   
    C.又时其漏  
    D.互相
  • 下列加粗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     ]
    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B.植数茎以塞责。  
    C.其它祖父积,子孙弃者。 
    D.又时其漏。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文体,相当于现代杂文。作者是周敦颐,宋代哲学家、文学家,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世称“濂溪先生”,本文选自《周元公集》,“元公”是他的谥号。   
    B.《采莲曲》作者是唐代边塞派诗人王昌龄,善写七言绝句,被誉为“七绝圣手”。我们曾经学过他描写边塞风光的《从军行》。   
    C.《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水龙吟”是词牌名,作者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都与他有关,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  
    D.《荔枝图序》中“序”是古代文体,作者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文末“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中的“乐天”是他的字(很多古人都有字号),他被称为诗魔,比较有名的诗如“三吏”、“三别”、《观刈麦》、《卖炭翁》等。
  • 对课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爱莲说》以莲自比,托物言志,用菊做正面衬托,用牡丹做反面衬托,含蓄而突出的表达了文章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B.李渔的《芙蕖》是一篇小品散文,对芙蕖描述具体入微,以可人、可口、可目、可鼻等妙语对其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进行概括,使该文成为传世佳作。  
    C.《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文中运用大量的比喻,介绍了荔枝的特征,具有说明性文字鲜明生动,直观可感的表现技巧。  
    D.季羡林大师的《清塘荷韵》情景交融,情理交融,重在写荷花顽强的生命力,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 2011年北师大版山东省枣庄市山亭育才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默写填空。  
    (1)《爱莲说》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主旨的句子是                         。 
    (2)《采莲曲》中运用比喻客观描写采莲少女人花交映,花人同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晓出净慈寺院送林子方》描写红花。绿叶,视觉鲜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月渔郎相忆否?                                            
    (5)半亩方塘一鉴开,                      
    (6)望章台路杳,                                           
  • 古诗赏析。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
    苏 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3]。萦损柔肠[4],困酣娇眼[5],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6]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7]。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8]。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押韵以及韵脚次序与章质夫的《水龙吟》相同。    
    B.这首词借杨花自开自罗的寂寞抒写了感时伤春的幽怨之情。    
    C.这首词借歌咏杨花,抒写了思妇难以耐受的别绪离愁。    
    D.这首词是一首咏物词,借写杨花抒写作者豪迈的情怀。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暮春之际杨花“抛家傍路”,花无人惜即喻人无人惜,暗示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事实,情思幽怨缠绵而又空灵蕴藉。   
    B.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柳絮离开树枝落在路旁,看上去仿佛无情,其实有着深厚情意与愁思。无情有思,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苏轼也用其意,说杨花虽然飘离枝头,看似无情,实则也有愁思。   
    C. “春色”三句,想象奇妙,手法夸诞,巧妙的用三个数字传达出作者的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无所归宿与词人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   
    D.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明写柳絮飘飞时起起落落、进退回旋的状态,暗写思妇在梦中追寻夫君,却又被黄莺的鸣叫声惊醒。用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意。    
    E.“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困酣娇眼,愁思扰人,令人慵懒得不愿睁眼。此句说,因柳絮而想到细长的柳叶仿佛思妇娇眼。此处用拟人手法,把初生的柳叶比喻成美人娇眼。
  • 文言文阅读。
      ①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②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篷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③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④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⑤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⑥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请述之    备:                                                     
    ②及花之既   谢:                                                     
    ③与翠叶并   擎:                                                     
    ④皆并列盘餐而互齿颊者也  芬:                                                      
    2.下列每组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此皆言可目者也  及茎叶既生
    B.只在花开数日   此则在花为分内
    C.前此后此皆属过不问之秋矣  不至白露为霜能事不已
    D.复蒂下生蓬  摘而藏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答:                                                                        
    ②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答: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芙蕖的?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答:                                                                       
    5.第②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6.“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写出了芙蕖的什么特点?
                                                                                    
    7.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
    答:                                                                        
  •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绝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亭亭:                                                                                 
    2.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                     ,第⑤⑥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3.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赏析:                                                                             
    4.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5.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6.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
                                                                                              
  • 按要求作文。
      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先贤的生活,令你神往;现实社会中,总有一些感人的生活,令你难忘;大千世界中,总有一些美好的事,给你生活启迪……人生旅途,五彩纷呈,人总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请以“像            那样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词或短语,不少于600 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