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重点中学九年级语文同步单元卷上册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卷(第四、五单元)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xiá)意 (òu)气 (yū)腐 (jué)
    B.(chēn)怒 (bīn)临 (kǎi) (zhuó)
    C.(jí)取 (guā)噪 (chóu) (guān)寡
    D.拮(jù) (chěng)辩 (zǎn)行 (yǒng)装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一项是
    [     ]
    A.面面相觑/恃材放旷/对答如流/唯唯连声
    B.万惯家私/起承转合/地灵人杰/挖心搜胆
    C.谨具贺仪/自强不息/绘声绘色/道貌岸然
    D.风驰电掣/歌声绕粱/明哲保身/穷凶极饿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要变本加厉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努力取得优良成绩。
    B.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C.为了一道数学题,我花了整整半天时间,真是碌碌无为
    D.他在学习上能够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近两年来,不少出版社都推出了许多四大古典名著的新版本供读者选择。
    B.修建海湾大桥,是湛江市政府实施本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程。
    C.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们讲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水平。
    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
  •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
    A.你们寄来的钱和衣物我笑纳了,衷心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
    B.亚洲会议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的各项预备工作已经就绪,会议将于近日召开。
    C.我最崇敬的王老师调走了,我一定加倍努力学习,实现他对我的遗愿
    D.李明虽然年龄幼小,但她聪明伶俐,能歌善舞,所以赢得了人们的景仰
◎ 河北省重点中学九年级语文同步单元卷上册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卷(第四、五单元)的第二部分试题
  • 默写题。
    (1)簌簌衣巾落枣花,______________。(苏轼《浣溪沙》)
    (2)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3)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______________。(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古代中国读书人最高政治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清照《醉花阴》中形容人极度憔悴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 填空题。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____,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____,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____,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 《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请结合你的阅读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三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读《红楼梦》,我欣赏林黛玉的文静灵秀、多才多艺;读《水浒传》,我钦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三国演义》,我敬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西游记》,我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人读书做学问特别强调勤奋、多读书。“悬梁刺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一不强调勤奋、多读。有人对这些话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相关链接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不超出50字)
      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也有只读书,不用心思考,不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的人,结果也一事无成。例如: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写宋书时就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一点文章写不出,人称“书麓”。
      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问是一切做学问的人必经的途径,“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华罗庚);思是读书做学问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他)寻思道:“俺只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他”是《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人物),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 河北省重点中学九年级语文同步单元卷上册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卷(第四、五单元)的第三部分试题
  •   玉石店里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写着这样一段文字:“第一颗石头,炼就了苍穹;第二颗石头,化育了石猴;第三颗石头,造就了一座红楼……”
      画上的这段文字,其中有三处隐含着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或长篇小说,请你选择其中两处,写出相应的神话故事或长篇小说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朱光潜在《谈美》中说:“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请你针对“慢慢走,欣赏啊!”这句标语,从名著阅读的角度,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龟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注】①果:果断。②顿舍:停止。③为:惟。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1)少而兵 好:____
    (2)于是兵而西 引: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吾欲攻取荆,予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看待王翦由“谢病”而重新“将兵”大破“荆军”的举动?试结合上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细菌发电
      ①提起发电,人们会联想到水力、风力、火力、核能和太阳能发电等。其实,作为微生物的细菌也能发电。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最先研制细菌发电的是英国的植物学家们。1910年,他们成功地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采用这项技术,设计出一种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不过这种电池的放电率极低。
      ③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化学家彼得?彭托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才取得了重大进展。他在糖液里添加某些芳香族化合物作为稀释液,让嗜糖细菌在电池里分解电子以产生电能。在细菌发电期间,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应用这种细菌电池,每100克糖可获13.5万库仑的电能,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没有添加化合物的细菌电池所产生的效率。并且它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只要不断地往电池里添入糖,就可获2安培电流,且能持续数月之久。此后,各种细菌电池相继问世。
      ④利用细菌发电的原理,可以建立细菌发电站。在10米见方的立方体容器里装满细菌培养液,就可以建立一个1千千瓦的细菌发电站,每小时耗糖量为200千克,发电成本虽然高一些,但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发电站。更何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弃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⑤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在研究细菌发电。除了上述利用嗜糖细菌来发电以外,还可以利用嗜盐细菌发电。据最新报道,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中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为化学物质时,就可产生电荷。美国科学家利用这种现象,制造了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实,可以应用嗜盐的细菌来发电。用盐代替糖,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发细菌发电,并不是遥远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细菌就能为人类发电造福。在开发、应用细菌发电的事业上,我国有关生物学家也在这一研究领域奋起直追,让细菌发电在我国也成为现实。
    1.选文②—⑤段主要为我们介绍了细菌发电的研究历程、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等内容。
    2.选文第③段介绍了英国化学家彼得?彭托研究细菌发电的实验过程,请你在下面横线处填入相应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分解电子,产生电能→__________________→释放电流
    3.下面的链接材料能够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细菌这种微生物。如果我们以“发电小能手”来概括本文中细菌的作用,请你用这种形式,对下面两则材料中所介绍的细菌的作用分别加以概括。
      材料一目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既费用低廉,又方法简单的探寻金矿的方法。他们利用探测表面泥土所凝聚的一种叫做“仙影拳杆菌”的细菌数量,便能确知金矿是否存在。因为这种细菌通常会大量地聚集在金矿表面的泥土中。
      材料二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靠吞噬爆炸物散发出的氮气和碳为生并繁衍后代的发光细菌,这种细菌能够用来探雷。一旦找到雷场,只需把这种特殊的细菌用飞机撒播在上面,细菌就会在埋有地雷的地方繁殖,并在黑夜里发出光亮。这样,排雷人员就能探明地雷的位置了。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五字)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五字)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①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活:“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②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④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⑤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
      ⑥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种: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⑦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地痞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⑧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竞无贡献可言。
      ⑨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1.选文第⑤段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阐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⑦、第⑧两段的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说刘邦、朱元璋是“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请针对这种说法,谈谈你的看法。(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一个老人的最后情感
      出乎意料地收到墨痕老师的一封信。信很短,正文仅一句话:
      5月16日是我的七十寿辰,盼你们三个能来老朽寒舍小聚。
      墨痕老师是我小学时代的启蒙老师,我没有理由不回去看望他老人家,何况又恰逢他的七十大寿呢。
      墨痕老师信中提到的“你们三个”指的是麻秆、锅肚和我。当年,我们三个是墨痕老师最器重的学生,也是到目前为止从那个小山村里走出来的最光宗耀祖的三个人尖尖:都上过大学,之后又都分配到县里工作。如今,我是一个暂时不太出名而将来必定大名鼎鼎的作家;麻秆成了一个整天忙着向学生收取各种材料费或辅导费的高中教师;锅肚运气最好,当上了一个以吃喝玩乐为“己任”的局长。
      我把墨痕老师来信的事通知了锅肚。锅肚在电话里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问我,老师为啥只给你写信呢?紧接着又莫名其妙地干笑了几声,提高了嗓门儿说,没问题,准时回去,给老师献一千块寿礼!
      我又给麻秆拔了电话,并向他转述了锅肚对我说过的话。麻秆对回去看望老师没有异议,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我,非得给老师送一千块寿礼吗?
      我们三个乘上了一辆崭新的“奥迪”,那是锅肚的专车。也许是由于这个缘故,锅肚在我们赶往老家的一路上,总是牛气哄哄地大谈特谈他这几年的工作如何出色、县里的大头头们对他又是如何赏识之类的话题。麻秆则窝在一边不声不响,偶尔插两句嘴,也像放小屁似的,显得底气不足。
      远远望见老家村落的时候,麻秆突然抖着手紧紧抓住锅肚的胳膊,颤着声说,锅……锅……锅肚局长,咱们,咱们非要给老师送……送……送一千块寿礼吗?
      锅肚凝眼瞅了麻秆一阵子,又歪头扫了我一眼,打着哈哈说,得啦,我看这么办吧,我再多拿一千,两千块,算咱们三个共同给老师的礼钱,这样行了吧?
      麻秆乐得差一点拍巴掌,连连点头,行啊行啊。停了一会儿,又柔情似水地说,谢谢局长啦。眼前是我们当年就读的沟坎小学。我让司机停了车,走了下来。麻秆和锅肚不知我要搞什么名堂,先是坐着不动,过了一会儿,也走了出来,各自面朝野地撒了一泡小尿。
      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出发,我深深懂得收集素材的重要性。事实上,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收集创作素材。这是我积极主张回来看望墨痕老师的主要原因。同样,也正是这个原因驱使我兴冲冲地走进了母校残破的大门。
      一切都跟童年的记忆相距甚远,这种反差使我心里不太好受,但同时也有了些许兴奋:学校的操场凹凸不平,零零落落地生了些杂草;挂着一节锈迹斑斑的铁轨的歪脖树,不知何年何月枯死了,以一种别扭的姿势,静止在那里;看不见一个学生,也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苍灰的校舍像个久病的老人,随时有倒下去的可能;几只麻雀从教室的已经没有了玻璃的窗户“啾”的一声弹出来,一直弹进蒙蒙的天际……所有这些都将在我以后创作的小说里再现。
      满头白发而又非常瘦弱的墨痕老师,见到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是,去学校看过了吗?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又嗓音低沉地说了第二句话,校舍成了危房,学校已经停课两个多月了。
      我没说什么,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麻秆和锅肚也没有说什么,都沉默着。
      墨痕老师的目光缓缓地从我们三个人脸上扫过,轻轻叹了一口气。
     墨痕老师招待我们的是大饼子和小葱拌豆腐。我们都很吃惊,之后又都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假装吃得很香。饭桌上的气氛很沉闷,也很压抑。
      临别时,锅肚掏出两千块钱,墨痕老师坚决不收。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外,他再也没说一句话,只是连续不断地轻轻叹气。
      两个月后,我又收到了墨痕老师的一封信,信中的话犹如利刃般穿透了我的灵魂,让我的脊背一阵阵发凉:
      你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人世了,我早已病入膏肓……你们都是成年人了,我不能强迫一个成年人去关心他童年的摇篮……我只是为自己感到羞愧,我培养出了三个有出息的学生,却没有培养出一个好人啊……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 )
    ( )
    ( )
    ( )
    2.为什么说“我们三个”是“最光宗耀祖的三个人尖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我们”到达当年就读的沟坎小学后,“我”为什么“兴冲冲地走进母校残破的大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对校园景象的描写非常细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墨痕老师做寿,其本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谈一谈“有出息的人”和“好人”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临别时,锅肚掏出两千块钱”,墨痕老师为什么坚决不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母亲的一声呼唤,荡漾着爱的涟漪;朋友的一声呼唤,打开了紧闭的心扉。地球呼唤我们警醒,时代呼唤我们前行。呼唤是提醒,是关注,是引领。呼唤来自思考,呼唤源于真情。呼唤责任,呼唤坚强,呼唤燕子归来,呼唤童心不泯……生活中,多少美好的感情凝聚成一声呼唤,又有多少遗憾期待着一声呼唤。我们经常感受到对方的呼唤,也曾由衷地发出过呼唤。
      请以“呼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不少于 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