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的第一部分试题
  • 填空。  
    (1)《<庄子>故事两则》选自____。庄周,____(朝代)哲学家,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____________
  •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  )    醴泉(   )    惠子鱼(   )    鹓鶵(   )    梁(   )    梁(   )
  •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与惠子/游子/濠梁之上    
    B.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D.夫/鹅鹪/发于/南海
  •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南方有鸟,其名鹩鹪    
    B.庄子来,欲子相   
    C.搜于中三日三夜    
    D.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
  •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醴泉不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修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1)子之不知鱼之乐矣(  )   
    (2)子非鱼,知鱼之乐(  )   
    (3)不知子矣(  )   
    (4)请其本(   )   
    2.翻译句子。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循其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场辩论中,究竟谁是胜利者?请筒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诡辩,如果你是惠子,你会怎样继续辩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各句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南方有鸟,其名为鸩鹎(yuān chú)   
    B.非(1ǐ)泉不饮   
    C.于是(dǐ)得腐鼠   
    D.(tiáo)鱼出游从容
  • 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B.其名为鹪鹪,子知之乎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于是惠子恐,搜国中三日三夜  
    B.鯈鱼出游从容  
    C.于是鸱得腐鼠  
    D.庄子见之
  • 请写出下列加粗词的古今义。   
    (1)非梧桐不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            
    (2)于是鸱得腐鼠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            
    (3)子之不知鱼之乐矣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的第三部分试题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请仿照示例,引用一句歌词或一句现代诗作为开头,写一段连贯的话(60字以内)。
    示例:“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毕业在即,我们将带着亲人、老师、同学的微笑和祝慝奔向新的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了交流读书成果,某班举行了以“阅读经典,走近大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下面是张华同学的一段发言。    
      读一本好书就好比一次浪漫的旅行。在旅途中你可以观赏大师的教诲,汲取知识的营养,更可以感悟人生的真谛。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昆虫记》,我们可以透过昆虫世界感悟社会人生;读《朝花夕拾》,我们可以感受鲁迅对童年的温馨回忆与对社会的理性思考……  
    (1)这段发言中加粗部分是一个病句,请把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一定也读过《朝花夕拾》,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人物?用一句话概括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备选成语中选择恰当的一个填在文中横线上。    
    多难兴邦。当风雪阻断归路,我们彼此相依,一同取暖;当圣火遭遇屈辱,我们 ______(破釜沉舟   义无反顾),捍卫尊严;当地震撕裂大地,我们万众一心,______(再接再厉  众志成城)。在困难面前,中华儿女用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坚书与不屈。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一百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儿,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甲 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卿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新题层出,开拓不停。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要想成为绘画大师,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执著的艺术信念,在绘画之余,偶尔也可以研究一下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申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乙 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述上文的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