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根据拼音提示,在横线上填入正确的汉字。  
    (1)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suì____。
    (2)我kàn____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3)无形的手掌lüè____过无限的江山。
    (4)我是你额上xūn____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
  • 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i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按照例句仿写。
    例句:我愿是一朵欢快的浪花,为大海营造一点生机。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新诗赏析。
    用“……美,美在……,美在……”这一句式,挑选诗中某一词(句),从任意角度自由赏析。老师将根据你赏析的质量分级给分,字数不限。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惆
    仿佛是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中学初三(2)班准备展开“脚踏一方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搜集关于土地的成语,俗语及古诗。
    成语: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俗语: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古诗: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 请你搜集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关数据、土地有关的事件,说说本地土地面临的危机主要有哪些?并写一则警示语。
    (1)土地面临的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
    (2)警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诗情爱意赋青苔

      诗人常将眼光投向一些被世人遗忘的角落,所谓情有独钟,比如说青苔这东西。
      青苔是微不足道的生物.但它毕竟是一种生命。唐人刘禹锡在名篇《陋室铭》中就这样写道:_________________。
      因为“青苔”对“陋室”的映衬,便有一种荒芜凄凉之意吗?没有,在诗人的眼里它恰恰成了一种陪伴的生命,充满了生机。
      诗人咏青苔,其中咏的是心志。我想起以一篇《滕王阁序》闻名天下的王勃,他在未被人们发现前曾写下一章《苔赋》,其中有:
      背阳就阴,违喧处静。不根不叶,无迹无影。耻桃李之暂芳,笑兰桂之非永。故顺时而不竞,每来幽而自整。
      这是一幅对青苔的生动写照。诗人借青苔的特性同世俗作了鲜明的对比,显示了那种遗世独立与清高不俗的自我形象,我于是读懂了:这青苔正是那些独特人物的化身。
      为了给青苔正名,清人袁枚写下一首《咏苔》的小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你瞧,竟然可以拿青苔来与牡丹媲荚,诗人的赞美之情溢满诗行。不错,青苔是不应该被人遗忘的,“青春”里透出一种执著而顽强的生命力,你能视而不见吗?
      从青苔的身上,我见到了一种君子风度,坦然、安然、超然、昂然……这正是我一生苦苦追求的东西,心中涌动着诗情,在一个晚上终于吟成了这么一首绝句:
                      立壁阴隅独自吟,诗意铺绿见初心。
                      平生寂寞从容笑,只爱超然寄愫情。
      每当我走过老桥或穿过古巷,每当我徜徉在山林或漫游在花径,凡是有青苔的地方我总要顾上几眼,倾注心中的爱意。
      于是,脑子里常常闪出青苔的影子。
    1.在文中横线上默写出刘禹锡描写青苔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们为什么会对青苔情有独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王勃的《苔赋》中,你能够看出青苔的生长特点及生活习性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君子的风度”具体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抒发诗情画意,也为青苔赋一首小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①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
      ②我听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③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④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一脉血缘的兄长。
      ⑤惟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的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⑥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⑦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⑧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⑨我以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文明的痕迹,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⑩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溢光流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的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  ) 风(  ) 广(  ) 人(  )
    2.作者认为旷野与城市的关系怎样?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第①自然段的句式,再写一句,来揭示“城市”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是靠什么手段生存的?你对它的这种做法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⑧自然段介绍那位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的故事,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
    A.如果人们不能好好地善待旷野,那么有一天城市将被旷野吞没。
    B.皮如果没有了,毛就没有地方附着了。
    7.第⑩自然段作者认为“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你认为“最佳间隙”应该是多远?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下列现象属于旷野的“反扑”的是:(   )
    A.江河湖海被白色垃圾所污染。
    B.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和酸雨现象有所增加。
    C.土地日益沙漠化。
    9.纵观全文,作者对人们漠视旷野的做法是很担忧的,你认为作者这种担忧有必要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一九一一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生在一个小地主的家里。那县城差不多就是中国的最东最北部——黑龙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
      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有一次,为着房屋租金的事情,父亲把房客的全套的马车赶了过来。房客的家属们哭着,诉说着,向着我的祖父跪了下来,于是祖父把两匹棕色的马从车上解下来还了回去。
      为了这两匹马,父亲向祖父终夜的争吵。“两匹马,咱们是不算什么的,穷人,这两匹马就是命根。”祖父这样说着,而父亲还是争吵。
      九岁时,母亲死去。父亲也就更变了样,偶然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后来就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的身边经过,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他斜视着你,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往下流着。
      所以每每在大雪中的黄昏里,围着暖炉,围着祖父,听着祖父读着诗篇,看着祖父读着诗篇时微红的嘴唇。
      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窗外的白雪,好像白棉一样地飘着,而暖炉上水壶的盖子,则像伴奏的乐器似的振动着。
      祖父时时把多纹的两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我的耳边便响着这样的声音:
      “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二十岁那年,我就选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
      “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
      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1.父亲是怎样对待房客的?祖父是怎样对待房客的?
    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待家人的态度,祖父和父亲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用了哪两种写作手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祖父和父亲那里,“我”分别有了怎样的人生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找出本文的主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有谁能离得开大地母亲,离得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请以“土地”为话题作文。要求:①题目自拟;⑦文体自选;③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