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孟子》故事两则的第一部分试题
  •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  )  傅(  )   胶(  )  管吾(  )
    亩(  )  劳其骨(  ) 益(  )  无法家士(  )
  •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七里之(    )
    (2)民不以封疆之界(    )
    (3)天下之(    )
    (4)空乏其身(    )
    (5)降大于是人(    )
  • 解释下列加粗词的不同含义。
    忧患(    )
    畎亩之中(    )
    降大任是人(    )
    三里城(    )
    环而攻(    )
    多助至(    )
  • 下列加粗词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非不深也
    B.亲戚畔之
    C.生于忧患
    D.所以动心忍性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孟子》故事两则的第二部分试题
  • 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 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接着用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C.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 “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D.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 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是非常符合客观实际的,有许多的谚语、俗语、格言可以用来佐证“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请给这三者各配一个可以佐证的谚语或俗语。
    (1)天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句中“故”与“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故”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克,公问其故
    B.桓侯故使人问之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哪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相同?(    )
    A.三里之城,七里之
      爷娘闻女来,出相扶将
    B.委而
      国怀乡
    C.威天下不以革之利
      上使外将
    D.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不可彻
    E.多助之
      余人各复延至
    3.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事例、讲道理。
    B.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总。
    C.文章通过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述,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人和”,“人和”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4.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孟子》故事两则的第三部分试题
  •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益其所不能(    )
    (2)人恒然后能改(    )
    (3)吴既越(    )
    (4)与百姓同其(    )
    3.翻译下列句子。
    女忘会稽之耻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zǐ 指责)古人之失;与令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因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选自钱大听《潜研堂文集》)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看待“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成语提炼】下面均是孟子的言论,试从中提炼出成语。
    (1)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
    (2)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
    (3)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
    (4)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
  • 综合性学习。
      在历史上孔子、孟子一向以“孔、孟”并称。《论语》《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经典,记载了孔、孟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以及他们在修身、交友和学习方面的见解。
    (1)《论语》《孟子》在什么时候被谁列入“四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反映了孔、孟怎样的思想或见解?
    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辩题——怎样的环境造就人才?

      正方观点:逆境造就人才
      反方观点:顺境也能造就人才
      正方陈述:我认为逆境造就人才。古往今来,许多领域中有杰出贡献的人都是在逆境中成长的。贝多芬在两耳失聪,双眼失明的情况下谱出了震惊音乐界的《命运交响曲》;爱迪生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发明了电灯;轮椅上的霍金不畏命运的挫折提出“黑洞说”,这些例子都说明——逆境造就人才。
      反方陈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评:环境对人的成长固然很重要,但关键还是靠自己主观的努力。逆境也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