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重点中学九年级语文同步单元卷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沉湎(miǎn) 倒坍(tà) 袅(niǎo)袅烟云 主观臆(yì)测
    B.赢(yíng)弱 馈(kuì)赠 浩瀚无垠(yín) 一泻(xiè)千里
    C.攫(jué)取 休憩(qì) 精力充沛(pèi) 万籁(lài)俱寂
    D.徘徊(huái) 荫庇(pì) 有条不紊(wěn) 悄(qiǎo)然无声
  •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星临万户 袅袅烟云 轻而易举 警句
    B.难以置信 赏心悦目 微不足道 嫌弃
    C.引颈受戳 周道如砥 一泻千里 骄子
    D.终其一生 恰如其分 豁然开旷 峭壁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以及梦想、臆测、幻想,无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给他们的工作带来益处。(主观的推测)
    B.它沉湎于高山、大川、……(被困而不能脱身)
    C.他会听见黄莺清吟。(这里指清脆的鸣叫)
    D.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无益地耗费劳力)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冰心在《谈生命》中,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认为人生充满快乐与痛苦,每一个人都应正确地对待生命中的快乐、痛苦,保持奋斗的意志与乐观的精神。
    B.面对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一切阻碍都应毫不留情地去除,即使它曾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这就是《那树》这篇散文带给我们的启示。
    C.地下森林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作者面对这一壮观景象,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D.勃兰兑斯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场”为喻,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启人深思。
◎ 河北省重点中学九年级语文同步单元卷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的第二部分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_________________,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3)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4)故虽有名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 下图是某小组对全班42位同学使用工具书情况的调查统计。请仔细观察与分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写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班里组织了查字典比赛,其中一项内容,请你将下列名著名人物按姓氏笔画从少到多重新排列。
    人物:贾宝玉 张顺 鲁智深 阎婆惜 范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班里就语文学习中工具书使用问题展开辩论。甲方认为没必要使用工具书,乙方认为应经常主动使用工具书。你支持哪一方?请你面对全班同学,运用连贯、得体的语言,简述理由。(4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河北省重点中学九年级语文同步单元卷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生命是一种过程,你无法超越。
      无论你出身豪门还是穷家陋室,向世人报到的第一声是嘹亮的啼哭。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你必须在大人的帮助下,完成属于你的生命初级阶段的探索;从①__________的青年到②__________的中年再到③__________的暮年,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必然要被时间轮船载着驶向不同的港湾。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有圣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有哲人高呼:当机会迎面扑来时,你牢牢抓住它,你就是人才。
      选择是痛苦的。
      你要么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让生命在自己手中变成一张白纸,在时间的风里飘来荡去。你要么另辟蹊径,按照既定的设想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哪怕是磨烂双脚也义无反顾。这时你所面对的,也许是孤独和寂寞;但你奉献给社会的,也许是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也许是艺术作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有你生命的充实。
      作为常人,最重要的是把握自己。当生命的过程临近尾声时,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你只要说一句:我努力过,奋斗过,此生无悔矣,你的生命便结出了虽不丰硕但饱满的果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比结果重要得多。
    1.将“壮志不已”“风华正茂”“成熟丰稔”填充到文中的①②③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过程比结果重要得多”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但缺少典型的事例论据,你能补写一个事例论据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谈谈对生命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巨木之死
      ①不久以前,在温哥华岛舍间附近,有个人用锯机向一株参天蔽日的花旗松树下手,把这株长了好几百年的大树伐倒了。我在树墩上细数它的年轮,数到七百零三时,这些圈圈——也就是最近时代的记录,已经细得肉眼辨别不出。那人说,他新盖了个车房,这株树挡道,只好把它锯掉。
      ②他是个实际的人,不多思考,也不注意历史。可是任何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如此利落的大树桩,以及地上那大堆的断木,就会联想到许多事情。
      ③英国约翰王在伦尼米德签署大宪章时,在一片未知的大地上,林地内许多种子中,有粒种子发了芽,萌生了一点儿大的绿枝。哥伦布发现新世界时,那幼苗已是一株两百五十年之久的树了。一柄英国斧斩在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的颈上时,这株接近中年的树没有遭受斧头的损伤。在滑铁卢战役的时候,它开始衰老。
      ④这株树有多少次捉住春风,把它化为柔美的竖琴乐;用它数不尽的手指弹出夏日干爽的飒飒声;又在冬日发出风琴般的狂风怒号,却没有人在场聆听!
      ⑤没有一位数学家能算得出这些年来,它从泥土中吸取了多少亿万吨的水,输入树干和树枝;没有一位科学家能说得清楚它如何从土壤里吸取矿物质,把它们变成了树皮、形成层、树心和绿针叶;没有一位工程师能显示这么庞大的树身'怎么能在如此脆弱的树根上,直挺挺地承受了七百年的隆冬寒风和重压的积雪。
      ⑥在这株树的晚年,头一次见到它的,一定是漫游的印第安人,他的石斧太钝,砍不倒这么巨大的树做柴薪。随后来了钢斧和横切锯的伐木白人,领着一队牛车;他在树干上砍了锯了几下,徒劳无功,只留下一些痕迹。后来有个猎人把一根长钉钉进树干,或许是为了挂起一只鹿来剥皮,多少年来,长钉已经锈烂,我用手指一捏就碎了。
      ⑦只有用犀利工具的现代人,才能了结一个享年七百多岁的生命。他开始动手,只花二十九分钟就毁掉了它。这株大树只稍微摇摆了一下,锯开的木头厉声哀叫,枝叶像翅膀那样扑打,仿佛想飞逃,老树跟着倒下,大地像擂鼓般发出轰隆巨响。
      ⑧那人对自己干的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方便便开进新车库了。
    1.结合全文看,文章第①段写“我”细数大树年轮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可是任何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如此利落的大树桩,以及地上那大堆的断木,就会联想到许多事情”,作者这样说到底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那人对自己干的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方便便开进新车库了”持什么态度?“那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巨木”之死中,你有什么感想?联系《那树》和本文,谈谈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完本文之后请你设计一道题目并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青山不老
    梁衡
      ①《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故事,写庞德与关羽决战,身后抬着一具棺材,以示此行你死我活,就是我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埋了就是。真一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这种气概大约只有在战争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但是当我在一个小山沟里遇到一位无名老者时,我却比读这段《三国演义》还要激动。
      ②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沟里,山上全是树,所以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谈话就如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时间闪着粼粼的波
      ③但是我知道这条山沟以外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起沙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可是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竞创造了这块绿洲。
      ④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还有他的棺材。那棺材就停在与他一墙之隔的东屋里。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他是在六十五岁时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的,现在已有五人离世,却已绿满沟坡。他现在已八十一岁,他知道终有一天早晨他会爬不起来,所以那边准备了棺材。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也是在一天他栽树回来时,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在城里工作,三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那边的棺材就是这价值结束时的归宿。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去年冬天一次就从林业收入中资助村民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但他还不满意,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他爬不动为止。
      ⑤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谈话,就像是站在生死边界上的谈天,但又是这样随便。主人像数家里的锅碗那样数着东沟西坡的树,又拍拍那堵墙开个玩笑,吸口烟……我还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采访。
      ⑥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而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⑦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觉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生命注入一种事业,那么生与死便不再有什么界线。他活着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死了,这东西还永恒地存在。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达尔文和爱因斯坦都说过,生死于他们无所谓了,因为他们所要发现的都已发现。老人是这样的坦然,因为他的生命已转化为一座青山。青山是不会老的。
      ⑧老人姓高,名富。
    1.文章开篇引用《三国演义》的故事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我”遇到一位无名的植树老人时,比读这段《三国演义》还要激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明第②段中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作者交代了晋西北的环境特点与县志的记载,这段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④~⑥段的内容,说说种树老人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名的种树老人与举世闻名的革命家周恩来、科学家华罗庚,尽管职务与社会地位等不同,但他们也有相同之处。请你说说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曾这样写道:
      “如果让每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多好啊。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真正教会他们领略喧哗的快乐。”
      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忽略那些看似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切,然而人们一旦失去这些看似平凡的一切之后,才会真正感到它们对于自己的价值。
      请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不可用所给话题作为文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可以写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也可以写别人的故事及给自己的启迪,但必须围绕“珍惜”这一话题作文;④文章要有真情实感;⑤不得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