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单元课内阅读训练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鲁迅的《鲁迅自传》,完成1~11题。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拿(   )     祺瑞(    )    门(    )
    2、解释几中加粗的“因”。    
    (1)一个中国人做侦探而将被斩。      因:_______________     
    (2)我便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 因:____________
    3、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4、这段话写作者从日本回国后的活动,主要介绍了自己教学和从政的经历。在这段时间内,他先后到过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没有地方可去”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不断变更工作,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看,作者为什么总是“走出”,甚至于政府“要捕拿”他而“逃”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0-2011学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单元课内阅读训练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毛泽东的少年时代》选段,完成1~7题。
      那年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长沙有成千上万的人饿饭。饥民派了一个代表团到抚台衙门请求救济。但抚台傲慢地回答他们说:“为什么你们没有饭吃?城里有的是。我就总是吃得饱饱的。”抚台的答复一传到人们的耳朵里,大家都非常愤怒。他们举行了群众大会,并且组织了一次游行示威。他们攻打清朝衙门,砍断了作为官府标志的旗杆,赶走了抚台。这以后,一个姓庄的布政使骑马出来,晓谕百姓,说官府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这个姓庄的说话显然是有诚意的,可是皇上不喜欢他, 责他同“暴民”勾结。结果他被革职,接着来了一个新抚台,马上下令逮捕闹事的领袖,其中许多人被斩首示众,他们的头挂在旗杆上,作为对今后的“叛逆”的警告。
      这件事在我们学堂里讨论了许多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多数学生都同情“造反的”,但他们仅仅是从旁观者的立场出发。他们并不懂得这同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他们单纯地把它看作一件耸听的事而感兴趣。我却始终忘不掉这件事。 我觉得“造反的”人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老百姓,对于他们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
    1、填空。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节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国_________、___________家。
    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傲慢______         叛逆_____         勾结_____  
    冤屈______         救济______        愤怒_____ 
    3、选文的两个自然段,分别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少年毛泽东对“造反”一事是怎样看的?大多数同学是怎样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少年毛泽东对“造反”一事的态度上,可见他少时便具有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于文章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父亲喜欢责备我不孝和懒惰。我就引用经书上长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由这句话确实看出少年毛泽东的不孝,不知道尊敬长辈。
    B、毛泽东的语言幽默形象,在本文中表现尤为突出。如“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C、我觉得“造反的”人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老百姓,对于他们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这句话中“造反的”加引号,表明是当时政府对他们的称呼,也表示对这样称呼的否定。同时,由这句话可以看出少年毛泽东不仅善于读书,而且关心社会、善于思考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D、本文突出的特点就是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具体说来,作者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展示自己的性格形成和思想的初步形成过程。
    7、正是由于少年毛泽东立大志,苦修身,才为其投身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就你了解的毛泽东在后来所取得的成就作简要叙述,并谈一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0-2011学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单元课内阅读训练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贝利的《第一千个球》选段,完成1~10题。
      他们说得好像也有理,我当然希望他们的乐观看法是有根据的。但我一回到家,就明白不是那么回事了。父亲马上把我叫了过去。我觉得奇怪的是,他的声音十分平静,就像在和我讨论最近的一场足球赛一样。
      “我看到你抽烟。”
      我没说话,因为我无话可说。我只是站在他的跟前,东张西望,就是不敢碰他的目光。他一直保持着耐性。
      “我有没有看错?”
      “没,没有。”
    “你抽烟有多久了?”
      他还是非常平静,就像是 在问我擦皮鞋擦了多久、上学上了多久似的。这是不是暴风雨前的那种宁静?
      “我,只吸过几次,几天前……”
      “告诉我,味道好不好?你知道,我没抽过,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味道。”
      我没说正式的香烟我没吸过,只吸过“絮絮”烟。我也明明知道讲明了这一点也没有用。“我不知道,也许没有多大味道。”我答得那么笨,本以为他一定会一记耳光打过来,但是他没有揍我,而是把我拉了过去,好像要进行一次朋友间的谈话似的。他伸出一只手抱住我的肩膀,向我解释开了:
      “你踢球有几分天分,以后也许会成为一个高手。要是你抽烟喝酒,就踢不好球了。到时候就没有足够的体力在九十分钟之内一直踢出理想的水平。这事你自己决定吧。”
      然后他伸手从口袋中取出了钱夹子。这夹子又旧,又薄得可怜。他打开夹子,我看到里面只有几张皱皱巴巴的票子。他接着说下去:
      “但是,如果你还想抽烟,最好还是抽你自己的烟。老是讨人家的烟抽很丢人。你自己买烟需要多少钱?”
      我简直羞得无地自容。我抽的烟不是自己买来的,这还无关紧要,这时我倒联想起许多事情——我似乎见到父亲每星期一拐一拐地走上足球场,膝盖肿得像西瓜那么大;我似乎看见他为了养活一家,在毫无怨言地清理便盆、打扫地板。我两眼盯着地板,真希望地上开个洞把我吞下去,埋葬我的羞惭。父亲一声不响地看了我很久。
      “好吧,没事了。为了我们家庭的名誉,你自己的名誉,以后别再讨烟抽了。要买,向我拿钱,我给你。”我知道,如果我真的向他要,他是会给的。
      后来,我又好几次想起这次谈话。我知道我的个性。而且在那个年龄,我是容易感情冲动而轻举妄动的。要是他当时狠狠地骂了我一顿,很可能反而会激起我的反抗,今天我便成了一个恶习难改的烟鬼了。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由于我一直酷爱足球运动,而且知道抽烟对一名职业球员的确有害,因此我可能不至于堕落到那个地步。这些都很难说,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从那一天开始,我一直没有碰过 香烟,也从来不想去碰它。
    1、按拼音写字。       
    chà_____那    shè_____影          gēng_____农       
    xiè_____下    pāng_____沱大雨      毫无yuàn_____言
    2、选文第一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乐观看法”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与贝利的谈话用了哪些具体的描写方法?从中可见父亲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加粗的句子中,你得知了哪些信息?哪些词贴切地导出了这一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时我倒联想起许多事情”,请写出贝利当时联想起哪些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父亲为什么给贝利钱买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膝盖肿得像西瓜那么大”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为什么这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些都很难说” 中的“这些” 指什么?“但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中“一件事”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你感受到的贝利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抽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你如何评价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王滨等的《少年爱因斯坦》选段,完成1~7题。
      ①十岁那年,爱因斯坦进了中学。这时正是普鲁士军国主义在德国fàn làn( )的时期,学校充斥着军国主义的影响。许多孩子羡慕挎着马刀、骑着战马的军人,呼喊着狂热的口号。
      ②生性羞怯的阿尔伯特对这些格外反感。每当他看到有人在军乐队的伴奏下yí rán( )自得地操练步伐的时候,他不是掉过头去,便是愤愤地说:让这些人长脑袋是多余的,只给他一根脊梁就够了。小小年纪,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了。    
       ……
      ③他独自关在屋子里,双手支在桌子上,在琢磨:这是为什么?怎么证明呢?他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 ,翻着所能看懂的代数书,练着证明这道难题的方法。
      ④三周过去,他终于证明出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当他把这个结果拿给那位叔叔看时,那位叔叔几乎惊住了。他对这个小孩子的数学天才产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又出了一些难题,他都一一做了出来。
      ⑤也就是这一年,阿尔伯特偶然看到一本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他手捧着这本“神圣”的小书,读得rú zuì rú chī (     )。那一个个严密的几何定理,竟使人不能产生半点怀疑。他对其中所包含的许多严整规律和宽广的世界肃然起敬了。
      ⑥现在对科学和真理的好奇心,已经使他变得雄心勃勃,他要振翅起飞了。     
    1、把文中加拼音的地方填上汉字。       
    fàn làn(  ) yí rán(  )自得     rú zuì rú chī(  )           
    2、第②段中“让这些人长脑袋是多余的,只给他一根脊梁就够了”一句,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②两段表现了爱因斯坦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④段所记述的内容,表明了少年爱因斯坦有哪些可贵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中记叙的那位叔叔的反映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中哪些词语表现出少年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真理的热爱和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中记叙了少年爱因斯坦常常认真思考问题的故事,如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他独自关在屋子里,双手支在桌子上,在琢磨:这是为什么?怎么证明呢?”。我相信,你也是一个聪明而且爱动 脑筋的孩子,你在生活中也有过好多次类似的经历,现在就请你简要叙述当时的情景,如果你现在清楚了其中的奥秘,也请你简单说一说。(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