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饽(bō) (méi)  即物起(xìng)  
    B.荠( bí)  (lái)  龙吟凤(huì) 
    C.家(pēi ) (bó) 押韵(zhé)   
    D.挑(tì) 菜(jiàn)   萤映雪(náng)
  • 下列各组词语中均有一个有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
    A.引精据典 悠游自在  肃然起敬 籍贯(     )一(     )  
    B.即物起兴 龙吟凤秽 光耀门楣 淳朴(     )一(     ) 
    C.裹萤映雪 随机应变 油腔滑调 招徕(     )一(     ) 
    D.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保贬分明 屏障(     )一(     )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判断正误。    
    (1)《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中篇小说《边城》标志着他小说的成熟。(     )    
    (2)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作者善于从小场景、小叙事中写出人生的滋味。(     )    
    (3) 生活中处处都是美,鲁迅从街头巷尾的商贩的吆喝中听出了生活情趣,因而写下了《吆喝》一文。(     ) 
    (4) 当代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的形象。他的小说《神鞭》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2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我市短小精悍的民俗节目《鼓盆歌》,在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上亮相。    
    B.当西方世界还在经济危机的迷雾中彷徨,生机勃勃的华夏大地,首先传导出经济复苏妙手回春的强烈信号。    
    C.登上市郊真武山,举目远眺,只见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D.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时节,泛舟风光旖旎,美不胜收的襄阳古护城河,那真是惬意无比啊
  • 下面语段中画线处有语病,请按要求修改或指出病因。    
      ①“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四位一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格局的局面正在我市形成。创作和发送红色短信已蔚然成风。②通过开展发送红色短信,我们可以③在发展文化和传承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市民的素质。    
    ①处重复哕嗦,修改方法是:___________    
    ②处“短信”后面应加上“的活动”,该句的病因是___________    
    ③处语序不当,修改方法是: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后面的问题。    
      2010 年12 月29 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山东省教育厅表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是全省统一规划建设的课程科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专题教育活动,要广泛征求意见,慎重选择学习诵读内容。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    
    (1) 请为本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对山东省教育厅提出的要求,你是否赞成?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50 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所给情境按要求表达。    
    (1) 你和王红一起参加鸡西市团委举办的一次大型演讲比赛,你获得了一等奖,而王红只获得了优秀奖,她很伤心。这时,你会如何安慰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获奖后,你想立即把这个喜讯告诉妈妈,在电话中你会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2的第三部分试题
  • 生活是一部教科书。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无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请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完成下面试题。    
    (1) 用一句话概述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近年来,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备受青睐,其火热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阐述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填写相应的节日名称。    
     ①农历九月初九日,有敬老和登高的风俗。    (     )    
     ②公历五月第二个星期日,用康乃馨花表达感恩之情。    (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元祜初,山谷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
        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
        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
        ④涪陵:地名。
        ⑤怀素:唐代大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
        ⑥已:同“以”。
        ⑦不诬:不假。
    1.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2. 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 :(     )
    (2) :(     )
    3.说说“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哪两个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山谷草法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的?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 给加粗的字注音。
    (1) 踞(     )
    (2) 喻(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 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对调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即物起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开头“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一句中“多”字是否可以去掉?“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文字着力描绘唱歌人的肖像:写_____、写______、写______,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寂静除夕夜
    梅朝霞
      ①除夕之夜,为什么整个村庄像熟睡一般寂静?
      ②每当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20 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③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④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 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⑤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小年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放鞭炮则是一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们的母亲接二连三地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⑥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他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苦命的孩子,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⑦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应对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 岁的二姐守前门,11 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
      ⑧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熬不住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熟睡一般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⑨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 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平反昭雪。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我们就此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⑩20 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愿你们永远平安。 (文章有删改)
    1. 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⑧段“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中“风雨飘摇”写出了我们家怎样的境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⑧段“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 曾响起,整个村庄熟睡一般鸦雀无声”,乡亲们在除夕之夜都未放鞭炮,这表现了乡亲们怎样的品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⑦段“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睡不 着的“我”会想些什么呢?请写下来。(不少于5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读完文章后,请你写下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 题目:灯    
    2. 生活的长河,流过岁月的原野。春阳和煦,   夏风清凉,秋色绚丽,冬雨凄冷。蓦然回首,总会发   现,有过许多的人和事,成就了两岸迷人的风景。   体验感动、欣喜、自豪……固然美好,品味愧疚、遗   憾、愤怒……也不失纯真。     
      请你以“那一天,我_______ 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 选做其中一题(如选第二题,请在横   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或短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 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3)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