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人教版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妖(ráo)  成吉思(hàn)  (sāo)  (zhì)
    B、田(pú) (zōu) (qiǎng)褓 衣(shuō)
    C、禁(gù) 莽(mǎng ) 哑(àn) (suì)
    D、然(fú) 忿恚(fèn)(huì)  (mì)  (xùn)
                                                    
  • 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
    [     ]
    A.一帆风顺  模式  地大物博         
    B.不知所措  创意  举手投足
    C.孜孜不倦  灵感  前扑后继         
    D.不言而喻  推敲  自欺欺人
  • 下列加粗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 为2005年春节晚会上出现的一副对联的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选配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五千年盛世欣太平今日         
    B.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C.九万里中华创锦绣未来         
    D.十三亿尧舜建古国文明
  • 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2011-2012学年人教版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后也写过一首“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B.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后也写过一首《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C.李白流 放途中遇赦后也写过一首“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D.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后也写过一首《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陶渊明的悠然遐思,李太白的潇洒飘逸,杜子美的济世情怀,岑嘉州的边塞放歌,无不让人荡气回肠。(排比)
    C.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是明星刘亦菲。(比喻)
    D.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反问)
  •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代表作《桃花源记》的文体是“记”。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130篇,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 阅读《沁园春 雪》, 完成下面各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下列诗句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欲/与天公/试比高。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下列语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富有文采
    B、下雪的时候,雪花覆盖了大地,到处红装素裹,风景异常美好。
    C、他在老师眼里是好学生,在父母眼里是好孩子,他觉得自己就是备受宠爱的一代天骄,事事顺心如意。
    D、他的作文写得很风骚,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堪称一绝。
    4、下面各句中,揭示文章主旨的一项是(        )
    A、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B、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结合语境,指出下列有误的一项是(        )
    A、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B、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的大量“白色垃圾”严重污染水面,清理“白色垃圾”已迫在眉睫。(白色垃圾: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弃塑料及制品。)
    C、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指牛的脾气很大。)
    D、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 阅读《敬业与乐业 》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敬业与乐业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选文作者的观点是(   )。 
    A、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B、我们要敬业。
    C、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
    D、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2、(   )是“敬”?
    A、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
    B、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C、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D、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   
    3、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________论证。    
      A、道理      B、事实      C、道理、事实      D、立论      
    4、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 (   )
    A、不好,因为作者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就少了一层意思,论证不严密。
    B、不好,因为作者是从事实、道理两方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就少了一个方面,论证不严密。
    C、好,论据如此充足,去掉一个,不影响论证的力度。
    D、好,两个并用,多次一举。
    5、“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这一标准来衡量,不属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 (   )
    A、每天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看大门的师傅
    B、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老教师。
    C、默默无闻地每日辛勤打扫街道清洁工
    D、当大总统的人
◎ 2011-2012学年人教版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回答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注释】① 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本篇最初发表于1934年10月20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公汗。文中加粗的语句,是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上时被国民党书报检察机关删去了的。  
    ② 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标榜以“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实际上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并为其侵略政策服务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即在南京发表讲话,声称“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国民党政府也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③ 求神拜佛: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仁王护国法会”等。    
    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当时舆论界曾有过这类论调,如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⑤ “正史”: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即二十四史。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离的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
    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
    C.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2.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论、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
    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3.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这句中“他信力”加上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殊称谓       D.表示讽刺否定
  • 阅读《陈涉世家》,完成下面各题。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对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富贵,无相忘      苟:苟且。 
    B、天大雨,道不通     会:适逢。
    C、爱士卒,楚人之     怜:爱戴。
    D、为天下,宜多应者    唱:通“倡”,首发。
    2、下面语句中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     B、二世杀    C、送杜少府任蜀州     D、先天下忧而忧
    3、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B、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C、等死,死国可乎——等着死亡,不如为国事而死。
    D、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1段主要是介绍陈胜年轻时的情况,“尝与人佣耕”说明了他当时的身份。
    B、“鸿鹄之志”说出了陈胜、吴广年轻时的抱负,也突出了他们年少气盛。
    C、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起义的导火线是“失期,法皆斩”。
    D、陈胜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一策略,表现了他超人的才略胆识。
  • 阅读《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 完成下面各题。
    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①到店,所有喝酒的人②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本段中①②两处应该填入的恰当词语是(   )
    A.一       便     B.即使       也     C.虽然       但     D.因为       所以
    2.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描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作紧张,显示自己的阔绰。   
    B.故作坦然,显示自己的贫穷。
    C.故作紧张,显示自己的豪爽。   
    D.故作坦然,显示自己的清高。
    3.对孔乙己“争辩”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本来没有偷书,却受到别人的污蔑,所以要争辩。
    B.孔乙己确实偷了书,却又碍于面子不愿意承认,所以要争辩。
    C.别人是开他的玩笑,孔乙己却当真,所以要争辩。
    D.别人厌恶他偷书,孔乙己害怕不敢承认,所以要争辩。
    4.对孔乙己的社会价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的生存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因为他给人们带来了快乐。
    B.孔乙己的生存没有多少社会价值,他充其量不过是人们的笑料。
    C.孔乙己的生存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他引导人们即使贫穷也要读书。
    D.孔乙己的生存没有多少社会价值,因为他他干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语段,回答问题。
    我的叔叔于勒
      ①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②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③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④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⑤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⑥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⑦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1、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男主人公的阔气、文雅。
    B、表现男主人公充满阔气的虚荣心。
    C、一方面反映男主公爱慕虚荣,追求风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为下文吃牡蛎、遇于勒,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伏笔。
    2、阅读第二段回答:母亲不让若瑟夫吃牡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A、怕把男孩子惯坏了。  B、怕他吃了要生病。  C、怕多花钱。
    3、第二段文字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
    A、关心、爱护孩子    B、自私、庸俗     C、吝啬、虚荣
    4、阅读五、六、七段回答;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这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   )
    A、有些话不能说。    B、不知说什么好。   C、发现于勒后的恐慌害怕。
    5、这几段文字塑造菲普夫妇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   )
    A、对孩子不溺爱。
    B、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虚荣、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风气。
    C、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关系。
    6、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 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
    (1)              ,斜晖脉脉水悠悠。
    (2)了却君王天下事,              。   
    (3)               ,坐断东南战未休。
    (4)               ,载不动许多愁。
    (5)               ,枳花照驿墙。
  • 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三句话。要求句式、结构与例句相同,内容符合语境。
      假如我是一个画家,我就要用缤纷的色彩,来描绘春天的五彩斑斓。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肌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国外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
    1.用一句话概括第②段画线部分的内容。答:                                                                                          
    2.第③段画线的部分综合运用了                    等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          _____    的道理。
    3.第④段说明“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谈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能够__________                          ;二是心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可以______                  ___ _
    4.“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 
    答:                                                                                          
    5.把全文分为两个部分,请用“||”画出。
      ①   ②   ③   ④   ⑤
    6.你在生活中也经常用脑,读了这篇文章,有些什么体会?(请简要回答)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