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六单元课内阅读训练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柳宗元的《黔之驴》,完成1~9题。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加粗字读音有误的是( )   
    A.益(xiá)  大(hǎn)  
    B.大(hài)  之(kuī)   
    C.跳(liáng)  人(shì)  
    D.远(xún)    驴(qián)  
    2.解释加粗的字词。   
    A.有好事者载以入_______________    
    B.驴不胜怒,之_______________    
    C.以为噬己也_______________
    D.虎喜,计之曰:“技止此耳!”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计之曰:“技止此耳!”
    D.虎大骇,远遁。
    4.下列语句翻译不恰当的项是:  
    (1)下列语句翻译不恰当的项是(   )
    A.尽其肉,乃去。  译为:(老虎)吃光驴的肉,就走了。
    B.虎因喜,计之曰。    译为:老虎因此高兴起来,心里盘算这情况说。 
    C.觉无异能者。         译为: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
    D.益习其声。            译为: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
    (2)下列语句翻译不恰当的项是(   )
    A.至则无可用。           译为:运到后,就没什么用处。
    B.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译为:认为(驴)要咬自己,十分的害怕。
    C.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译为: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驴,非常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D.因跳踉大口阚 ,断其喉。     译为:于是跳跃起来,大声怒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
    5.翻译下列句子。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驴不胜怒,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课文的相关分析欠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寓言,通过虎吃驴的过程讽刺了那些本无才能却身居高位、仗势欺人的达官显贵。同时告诉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性。
    B.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细腻、生动,尤其是对老虎的心理描写。如“虎因喜,计之曰”,一喜一计就把老虎因摸清驴的底细而高兴至极的心理描写得栩栩如生。
    C.“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中“遁”“恐”就是写出了老虎在未认清驴的本来面目之前被驴的庞大外形吓得惊恐万状的情形。
    D.“荡倚冲冒”意思是“碰撞、倚靠、冲撞、冒犯”,是老虎为进一步认(摸)清驴的底细而对驴进行千方百计的挑逗,由此可见,老虎的机智,大胆而有谋略。
    8.《黔之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9.老虎吃了驴子以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发挥想像,写一篇400字以上的短文。
                                                                                                
◎ 2010-2011学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六单元课内阅读训练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陋室,惟吾德。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在选文中用“‖”将以上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斯:                                           (2)馨:                                           
    (3)案牍:                                    (4)劳形:                                    
    3.下面所列各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全文的点睛之笔是:_____________。
    5.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说明(    ) 
    A.陋室简陋      
    B.陋室不陋      
    C.陋室不好      
    D.陋室很陋
    6.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意思是(    )   
    A.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B.世人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C.作者希望自己像诸葛亮、扬子云那样居住简陋,以便受到世人的敬仰。   
    D.世人应以诸葛亮、扬子云为榜样,不追求高雅的居室,以便受人敬仰。
    7.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现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现了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志趣。
    8.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9.学习了《陋室铭》,我们看到了作者刘禹锡那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那么是不是说要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上的需求呢?谈谈你的看法,限200字左右。
                                                                                         
◎ 2010-2011学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六单元课内阅读训练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 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清涟而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给下列字注音:
    蕃(  ) 濯(  ) 亵(  ) 鲜(  )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2)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3.下面句中加粗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可爱者甚(多)
    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4.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自从李姓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很喜爱牡丹。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可是不能摧残玩弄它。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文:莲花香气远飘,更加清香,高高地直立在水面上。   
    D.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里陆地上的草本花与木本花,可爱的很多。
    5.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菊花、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    )   
    A.菊花、牡丹、莲 花各有不凡之处,都是作者颂扬的爱物。
    B.“莲”虽美,可是菊花和牡丹更加雍容华贵。
    C.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花的种种美德。
    D.写牡丹来讥讽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写菊花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7.《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____________               ________
    “莲花”比喻_____________               _______
    看法:________________                           ____
    8.作者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9.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喜爱的原因:
    最喜爱的花:_________                                ___
    喜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林嗣环的《口技》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____________声,____________声,____________声,____________声,____________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用原文中的词语将横线处填上。  
    2.解释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宾客大宴(  )   
    (2)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3)众宾团坐(  )        
    (4)犬(  )    
    3.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4.对下面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宾客意少舒
    A.宾客的意见很少舒心的。           
    B.宾客的情绪稍微放松了些。
    C.宾客的心情很少舒心的。           
    D.宾客的心情渐渐舒畅。
    5.第1段中用4个“一”列举道具,有何用意?
                                                                                            
    6.对第4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模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7.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  
                                                                                          
    8.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____________,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 _______描写来体现的。  
    9.众宾客听了表演后都“以为妙绝”,请问“妙”在何处?
                                                                                           
  • 阅读《天净沙·秋思》选文,完成下面的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散曲小令的作者是                  ,这首小令被誉为“                 ”。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此曲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  
    (2)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  
    (3)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忧伤,特意选用了几组让人感伤的事物:枯藤、老树、故道、瘦马,触景生情情更浓。(    )
    (4)昏鸦、西风、夕阳三种事物虽不能直接让人忧伤,但置身于特定环境中,目睹黄昏乌鸦归巢、西风起,太阳下山,一天将尽,却能徒增伤感。(    )
    3.诗人在“构图”上,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一面是秋风萧飒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一面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这是       相映;而“流水”与“小桥”是      相映;写景与写人是      相映。(填序号)   
      A.背景与主体            B.明暗            C.动静
    4.这首散曲中与“秋”“夕阳”相对应的景物分别为“                    ”和“                  ”。
    5.点明这首散曲主旨的句子是                                     
    6.简析“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在全曲中的作用。
                                                                                               
    7.这首词(曲)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是如何渲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