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的第一部分试题
  •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    ) ②互用之(    ) ③(    )   ④(    ) ⑤八分奇(    ) ⑥(    )    
  • 给下面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①更( )________ ( )________
    ②盛( )________ ( )________
    ③奇( )________ ( )________
    ④兴( )________ ( )________
  • 给下面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①板( )_________ 版( )_________
    ②砥( )_________ 抵( )_________
  • 一词多义。
    ①就 持就火场之( )瞬息可就( )
    ②印 每字为一印( )欲印( )
    ③为 唐人尚未盛为之( )满铁范为一板( )
       不以木为之者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
    ④火 火烧令坚 持就火场之( )用讫再火令药熔( )
  • 古今异义。
    ①冒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②布衣 古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 
  • 词类活用。
    烧令坚_______   
    木格贮之_______
  • 通假字。   
    ①活_________通___________   
    后典籍皆为板本_________通___________      
     ③若印三二本_________通___________      
     ④右臂支船_________通___________      
     ⑤左手倚一木_________通___________    
◎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的第二部分试题
  • 根据所学课文填空。
    ①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则字平如砥。     
    ②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__________ ,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__________ ,__________。
  •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1)蜡(    )纸灰    
    (2)木格(  )之   
    (3)(    )土    
    (4)以手(    )之  
    (5)(    )     
    (6)(    )  
    (7)(    )    
    (8)(    )   
    (9)(    )   
    (10) (    )
  •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端 东坡右手执卷( ) 其人视容寂( )
    (2)奇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 有字素无备者( )
    (3)可 高二黍许( ) 珠历历数也( )
  • 写出下列句中加粗字的通假字。   
    (1)盖桃核修狭者为之(    )  
    (2)约八分奇(    )
  • 写出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活用现象。   
    (1)用讫再令药熔(    )  
    (2)石青糁之(    )   
    (3)印书籍(    )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5)居右者椎髻仰面(    )
  • 翻译下列句子。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回答以下问题。 
    (1)《活板》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写“为人五;为窗八;为翁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的第三部分试题
  •   语文用文字把五彩斑澜的世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四季美景使人心旷神怡,科学世界令人心驰神往,美好情感让人感动回味。一个疑问的提出,一句妙语的解读,都会带给我们快乐和收获。让我们睁大善于发现的眼睛,走进色彩缤纷的语文天地,去探寻无尽的宝藏,我们 的心灵将在潜移墨化中接受美的熏陶。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①心旷神(    )    ②宝(    )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错别字:____改正:____     ②错别字:____改正:____
  • 下列句中加粗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群众的智慧无穷无尽,一个人的才能不过是沧海一粟。  
    B.我是集邮迷,不管得到什么时期、什么国家的邮票,我都会如获至宝,珍爱有加。
    C.乌鲁木齐市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使那些劣质产品在劫难逃。   
    D.教育部决定从今年9月1日起,我国中小学将开始全面推广校园集体舞,这让许多教师和家长忧心忡忡,他们担心此举更易导致学生早恋。
  •   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画线句右语病,请逐一进行修改。(可以调整语序,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换词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
      为了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淮安市积极倡导“日行——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生活方式,①主要是解决人们膳食不平衡和运动不足,从而遏制目前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的趋势。②收到“小康看健康,健康护小康”的目标。   
    修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名人传》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根据你对这部名著的阅读,填写相关人名。     
      这部作品是法国著名作家 的作品。它叙述了贝多芬、_________、_________、列夫·托尔斯泰苦难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 根据语境并依照画线的句子仿写。  
      阅读名著会让我们受益无穷。阅读名著既可以积累知识,又能提升素养;阅读名著既可以丰富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请仔细观察,写一段解说文字。
    要求:解说内容包含构成要素、造型特点、含义等;语言简练,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 —3题。
    记与欧公语
      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苹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曰:“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乏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俊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元秸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颍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选自《东坡志林》)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初似儿戏,然有验     而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B.未易致诘也     思而不学则   
    C.用麻黄根节及竹扇为末服之     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嗅西子之珥,可以疗疾矣     力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舐樊哙盾,可以治怯     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B.医意用药多此比     固国不山溪之险   
    C.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此     曹操比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D.医问得疾之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如土石何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东坡,即苏轼。他们都是北宋文学家。   
    B.医生为了治好患者的病,用到了舵公的牙、手和所出的汗。   
    C.作者说用相关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分别“治昏惰、疗贪、已佞、治怯、疗恶疾”等,是仿照欧阳文忠公讲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的。  
    D.作者乘胎进入颍州地界,便想起20年前与欧阳文忠公的一番笑谈,且把它记了下来。说明当时这番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作者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言犹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