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课时训练1的第一部分试题
  • 【课内阅读】
      在沙漠里边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却也还有相信的。群众把会发出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现在宁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叫鸣沙山,即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此设有一个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坐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夏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子便发生轰隆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沙漠中行走似的。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1.对鸣沙这种现象“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多少年来,鸣沙山这块沙地也成为了人们崇拜的对象,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文语言要求严密而准确,如“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上”一句中的“一切”一词,你能从上面的文字中再找一处这样的例子,并说说它好在什么地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文字说明了沙漠里的什么怪异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中第一个“怪”在本段文字中具体指什么?为什么可以“不怪”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课时训练1的第二部分试题
  • 【课外提升】 
    “鸣沙”之谜
      曾经有首老歌唱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啊,山高那个路远也能获得。”——其实,会唱歌的石头,现实中就有;而会唱歌的沙子,神州大地,更是所见甚多。
      甘肃敦煌,以其沟通东西的丝路重镇的历史地位享誉世界的莫高佛窟的神奇文化,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来到敦煌的游客,又无不期待着能在鸣沙山亲身感受一回谜一般的鸣沙。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不远处,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相对高度数十米,最高山峰250米。鸣沙山以鸣沙得名,自古以来也因鸣沙而著名。据唐后期的全国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记载:“鸣沙山一名神沙山……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山谷,四面皆为沙垅,背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
      1000多年过去了,鸣沙山依然神奇:从山顶滑沙而下,运气好的时候,但闻鸣声不绝于耳;如果晚间下滑,有时还能见到转瞬即逝的束束火花,更添一份奇异。据报道,1991年5月28日,敦煌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了一次滑沙比赛,其间,测出鸣沙的最大声音强度竟然达到了67分贝!我们知道,声音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而70分贝以上就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鸣沙”声音之大可见一斑。
      敦煌鸣沙山之鸣,又非独奏个唱。因为鸣沙可以带来旅游经济效益,也因为鸣沙充满了神奇甚至怪异,务实的政府与探奇的勇士,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发现了一处又一处会唱歌的沙子。
      木垒鸣沙山,位于新疆昌吉州木垒县境内,当地哈萨克人称之为“阿依艾库木",意为“有声音的沙漠”。其山雄踞沙海,平地而起,共有5座赭红色的垄状沙丘。每当汽车开近时,常有雷鸣号角之声从沙丘内部发出,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忽如丝弦悠扬,忽若铁骑奔突,而当数人并排滑下时,随着黄沙的滚动,或闻遍山回荡叱咤风雷之声。
      巴里坤鸣沙山,位于新疆巴里坤县东南方平坦的大草原上,是一片连绵耸立着的白色沙山。由于这沙山时常发出奇怪的声响,人称“鸣沙山”。当地传说,大唐奇女樊梨花携西征的女兵曾经隐藏于此,却被一阵漫天的风沙吞没,而那呜呜的声响,便是冤死的女兵们思念故乡的千年呼喊。
      达拉特旗响沙湾,坐落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境内库布其沙漠东端,蒙语中称为“布热芒哈”;意为“带喇叭的沙丘"。高大的沙丘呈月牙形状,横亘数里,而由丘顶往下滑溜时,或会听见轻如青蛙“呱呱”的叫声,重如飞机“嗡嗡”的轰鸣声。
      沙本无声,声从何来?为何沙子会“唱歌”?近现代中外不少的地理工作者、地质工作者,走入沙漠,踏勘呜沙之地,努力寻求着答案,逐步总结着规律。经过历久而艰辛的细密考察,学者们发现,虽然鸣沙分处各地,情况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自然界中鸣沙的出现应该具备下列条件:
      第一,沙子必须运动。 当风力推动沙子运动,或者沙子受其自身重力作用向下滑动,或人从沙堆顶部向下滑动从而引起沙子下滑时,沙子才会呜叫。
      第二,沙子需要干燥、发热。  阳光照耀下的沙子,温度逐渐增高,如果再使沙子运动起来,往往就会奏出旋律。 鸣沙一般见于继干热天气后而刮来大风的时候,鸣沙的沙堆坡一般都是朝阳的一面。观测结果表明,受到太阳辐射的沙子,表面温度可以高达65℃~70℃。干燥酷热的沙子在风的动力作用下,不仅沙面能够发生鸣响,就是几十厘米的深处,有时也会发出声音。
      第三,鸣沙往往与水有关。 学者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即鸣沙的附近大都有水。如敦煌鸣沙山的北侧即月牙泉,中卫沙坡头紧靠黄河岸边,达拉特旗响沙湾本身就在干河谷左侧基岸上,巴里坤鸣沙山附近则有泉流。而且,近水的沙子,鸣声的大小与沙子干燥表层的厚度相联系,表层干燥沙越厚,鸣声越低,反之则鸣声越大。
      第四,鸣沙具有特殊的表面孔洞、机械成分及颗粒状况。根据部分鸣沙地如中卫沙坡头、达拉特旗响沙湾的沙质标本分析,可以发现“鸣沙”以石英沙粒为主;机械成分为细粒沙或中粒沙,而且分选性好,灰尘很少;在显微镜下观察,鸣沙颗粒光滑的表面上,还有许多蜂窝状的小孔洞。
      大体来说,具备了上述四项条件,传统认识中的“哑沙”就会变成“鸣沙”。1959年,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在考察中卫沙坡头之后,对鸣沙的形成条件有段总结:“只要沙丘高大,坡陡,底下有泉涌出,以细砂为主,矿物成分大部分是石英,表层干燥,被太阳晒热,再经摩擦,便会发出声响来。” 
    1.选文开篇引用歌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选文中介绍了哪些地方的“鸣沙”?详细介绍了什么地方的“鸣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沙子“唱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选文,说说鸣沙发出声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课时训练1的第三部分试题
    [paperlist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