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人教版重庆市开县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脑 (suǐ)
    B、(jǔ)丧  
    C、(jì)妒  
    D、书(shú) 
     (pǔ) 
    (sàn)笑 
    (lòu) 
    (yè)  
    (lí)歌   
    (qí)   
    (tuì)  
    (shùn)息 
    倜傥(tì tǎng)   
    鸡毛(dǎn)子    
    漫(mí)         
    (lián)     
  • 下列语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们轻飘飘地浮在水上,羽毛发出飕飕的响声。
    B、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驻立。
    C、而那老和尚却道无防,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D、他把自己吹得像一条鼓满了风的帆船,来势凶凶地向他走来。
  • 下面加粗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厦门一台资企业女厕所竟装针孔摄像头一事被曝光后,迫于舆论压力,24日还气势汹汹的老板娘终于在25日哭哭啼啼地向女工们道歉。
    B、近期,湖南旅游进入接待高峰,“韶山”、“花明楼”等“红色景点”人声鼎沸
    C、去年,一对探险人员在人迹罕至的丹霞山核心区发现了岩棺。
    D、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 下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爸爸的花儿落了”,课文以此为题,是因为爸爸离开了人世没有人照料的缘故,夹竹桃就败落了。
    B、《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主人公为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即小时候的作者。
    C、《未选择的路》一诗中作者重点写的是自己选择的“荒草萋萋,十分幽寂”“很少留下旅人足迹”的路,以表现自己不随波逐流,勇于向困难挑战的独立人格。
    D、《丑小鸭》的作者是丹麦童话作家格林,从作者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的自我写照。
◎ 2011-2012学年人教版重庆市开县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语段画横线处都有语病,请写出改法。        
      世界上所有的城市都在怀念乡村,做着还乡的梦。①人性的堕落与萎缩是世界上所有城市的通病,可是涌入城市的大潮还是源源不断。②城市提供给人最多的生存,但它很少有兄弟和伴侣,③是因为它牺牲了活泼的人性,冒着堕落的风险,承担起了援助无数贫困乡村的责任所造成的,④它的问题正日益升华。    
    (1)第①处语序不当,改法是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交换位置。    
    (2)第②处成分残缺,改法是在句末加“___________”。  
    (3)第③处句式杂糅,改法是删去“___________”。    
    (4)第④处搭配不当,改法是将“___________”换成“___________”。
  • 文学常识填空。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台湾作家。《丑小鸭》是一篇__________(体裁),作者__________。
  • 小诗人以《微笑》为题写了两句诗,请你能按他的句式续下去。
    微笑,是一缕和煦的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是一点柔嫩的绿草,给大地无限生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全面了解了有关黄河的知识。
    (1)你知道哪些有关黄河的诗句?请写出至少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黄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请你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呼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要求简明、有创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们常用的俗语中,有许多和黄河有关,请任意写出两条并写出它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2012学年人教版重庆市开县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古诗文名句默写。
    ①山际见来烟,____________________。(吴均《山中杂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④____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⑤《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粗的字。  
    (1)未识书具   (      )         
    (2) 指物作诗立   (      )   
    (3)不能前时之闻   (      )        
    (4)稍稍宾客其父    (      )
    2、下面各句中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尝识具  即诗四句              
    B、到舅家问焉       唧唧唧唧
    C、愿为鞍马  东买骏马            
    D、自指物作诗立就  安能辨我雄雌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   )
    A、从静景描写到动景描写。          
    B、从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C、从美丽的植物到可爱的动物。      
    D、从近的景物到远的景物。
    2、文章连用两个“不必说”,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特别详写何首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词语概括)。
    5、作者写这段景物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
    芳草斜阳
    轮子  
      ①那个时候天空很高远,洁净而澄碧。很空灵,就像划过了一声小鸟的脆啼。大地辽阔,一马平川,远方还悠远地传扬着牧马人的歌声。
      ②那年我顶多五岁,一个不知烦恼忧闷的年龄。然而,令母亲忧虑的是,我竟不会说话。我非常想开口,可是,总像有什么堵住嗓子,无法出声。在苍茫的草原上,我就像一粒小黑点,整天无忧无虑、无声无息地玩耍着。一天,在大人们赶着羊群出去后,我独自一人离开帐篷,沿着一条小溪不知不觉地走远了。
      ③那是一条精灵似的美丽溪流。溪水清洌,水草柔美,溪中砾石粒粒可数,草原上的神灵——金灿灿的太阳,在我的脑门上方宁静地照耀着。溪水流向何处?亮晶晶的波光诱惑着我走向远方,溪水里的五彩石、小虾米早已让我忘掉了一切。
      ④后来,走得倦了,我上了一个山岗。极目远眺,这才发现迷失了我的家园、我的兄长和亲爱的母亲。一阵忧急,我流下泪来,喉咙里发出了哭音。我开始往回走,可是,先前并不在意的溪涧岔道已经让我茫无头绪。
      ⑤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岗,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坡岭,徒劳的奔徙逐渐击溃了我的意志。那天特别漫长,中午时分,我在饥饿、惊吓与疲倦中睡着了,在一个小山岗上。
      ⑥黄昏时分,我醒了过来,触眼的是芳草青青,斜阳凄迷。眼看雾霭降临,我一阵心悸,不自禁地在草原上狂奔不止:妈妈,你在哪里?哭声穿透草原上空,我相信母亲定会听见儿子的呼唤。砾石啃咬着我的脚趾,草秸划破了我的脚掌,所有的疼痛并不能阻止我的奔走,即使绊倒在地摔得头破血流,也阻止不了我奔向母亲。
      ⑦眼看斜阳一点点地退隐,我心急如焚,却又手足无措。我孤零零地站在一个小小的山坡上,一如一棵孤立无助的小草。柔风吹拂着我,余晖吻着我的泪水。我双眼望着太阳消隐的方向,惊心动魄、凄厉地喊出了“妈——妈——”。
      ⑧许多年以后,这一惊世骇俗的呼喊仍会穿透时空而来,让我的双眼情不自禁地爬上泪花。有谁能相信,一个从来未曾说话的小孩子,能在瞬间之内从心灵深处爆发出那声至热至切的呼喊!
      ⑨就在那声呼喊之后,奇迹出现了。母亲出现在数百米之外的一个小山上。那正是夕阳消隐的方向。斜阳把母亲的身影长长地打在草原上,母亲飘拂的长发、披散的衣襟、挥动的双手一瞬之间定格成了儿子永远的风景:芳草,你能报偿得了母亲的三春晖吗?斜阳一如母亲,将她毕生的精力与关爱,倾注于儿女……从那以后,我居然能很顺利地说话了。我相信,那是灵魂的力量。
      ⑩十年后,母亲去世了,再十年后,我流落到远方。当我每次回归家中,总要去看看母亲的坟茔。那个长满衰草的小小的沙滩,一如母亲风干的躯体,孤零零地守望着草原上一茬又一茬的芳草,一度又一度的斜阳……
    1.文章第①、②自然段的写景、叙事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从来不会说话的孩子在一次特殊经历后竟然能顺利说话了。作者从第四自然段开始,层层铺垫、层层深入,真实地描写了这一突变的几个过程。
    ⑴请概括叙述这几个过程。(每个过程的概括不得超过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作者细致地描写了这一突变过程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自然段中“一瞬之间定格成了儿子永远的风景”,请用四个短语描绘出风景中的主体形象。
    答:①长长的身影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划横线的语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深刻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饱含着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化用了唐朝诗人孟郊的一句著名的诗句,请写出这一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文。
    (1)请以“_________ 的目光”为题作文。
    (2)请以“歌声”为题作文。
    要求:请从以上二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