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木(nán) 
    B.宽(yóu) 
    C.胸(jīng)
    D.秀(qí)  
    (wù)    
    妒(jí)      
    进(pián)   
    枝(qiǔ) 
    日(yì)    
    (yú)       
    弃(bìng)     
    (lǒu)   
    (dù)      
    溅(bèng)    
    (jué)      
    (dì)    
  • 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请一一找出来按顺序填入表格,然后订正。 
    麻木不仁 强聒不舍 窘然不同 优柔寡断  
    以身徇职 忍俊不禁 错踪复杂 不折不挠   
    海市蜃楼 坦荡如坻
    错别字                                                                     
    改正                                    
  • 下面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 
    A.为了铁路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地克服了许多困难。   
    B.五月的西湖公园,姹紫嫣红,一片绚丽的景象。   
    C.登高远眺,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D.节日的榕城张灯结彩,大街上车辆行人川流不息
◎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默写。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3)孔子自述生平,说道:“_______________。”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欲上青天揽明月。 
    (6)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心桥流水人家。   
    (8)在你的阅读范围内,请写出两句含有“花”字的 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     
      法国著名的幽默家贝尔纳有一天去一家饭店吃饭,对那里的服务员很不满意。付账时,他对饭店的经理说:“请拥抱我。”   
      “什么?”经理不解地问。  
      “请拥抱我。”  
       “到底是怎么回事?先生。”  
      “永别了!”贝尔纳说。   
    贝尔纳说“永别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综合性学习。 
    近日,学校组织一次“走近新词语”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写出下列新词语的通常说法。(任选两个)     
    另类  菜鸟  迷你  草根热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探究下列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材料一爷爷一提到“粮票”“烟票”“人民公社”就感慨不已。对他的孙女来说,这些词语太陌生了,她经常说的是“上网”“粉丝”“低碳”等新词语。     
    材料二某个娱乐节目搞“海选”,不久到处都“海选”;电视台刚播《蜗居》,老百姓全在说“蜗居”。这些名称一出现,就成了各大媒体报道中的热闹词汇。     
    材料三李老师在批改随笔时,看到了天书般的一段话:“偶灰常稀饭周杰伦,那天偶拿他的片片到班里亮骚,被老斑发现收了去,真是7456——…”李老师当场“晕倒”。   
    探究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下面是老师与学生的一段对话,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
    学生:老师,《现代汉语词典》怎么把“包装”“下课”作为新词语了?     
    老师:因为这些词语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新的意义和用法。举例说,“下课”,原指上课结束,现在又有了被解职的意思。如,某男篮主教练执教不力而下课。     
    学生:哦,我明白了!     
    老师:那你能不能参照老师的说法,从“包装”“充电”“山寨”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来说明这种情况呢?     
    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1~5题。
    老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已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呜唱。也评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 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才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叠堕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橡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个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已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土,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的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默默地坐在堂屋里 ——(3)_______________——站在老屋门口
    2、细读第②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⑦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9段中画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 “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1—3题。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怎么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人们会客的时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这叫跽(jì)坐。虽然不太舒服,可是在正式场合必须这样坐,否则就是失礼。     
      到了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生姿,人们逐渐开始放弃跪坐这种难受的姿势。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变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让双腿自然垂下的椅子。到了宋朝,这种椅子便广泛地流行起来。
      椅子的流行不仅仅使人们的坐姿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冲击。
      这种四条腿的家具首先冲击的是当时中国的坐礼。而坐礼的变化,又直接导致诸多社交礼仪的改变。人们的双腿解放以后,许多重要的仪式、日常的交际礼仪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踏“跪”为主的礼节逐渐演变成了以“坐”为主。
      椅子还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用具和生活习俗。比如房屋内部风格: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了;人们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椅子出现以前,人们的坐姿很低,导致家具普遍矮小,常见的案几与现在农村炕桌的高度差不多;椅子出现后,人们的坐姿显然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陆续开始流行,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而高足家具的出现,又引起了茶具、碗碟等等生活用品的一连串改变。唐人因席地而坐,坐姿低,为了方便饮食,都使用高足餐具,许多杯、碟、碗的底部都有几个支撑的高足。到了宋代,餐具置于高桌上,身体的位置及人酌视线都不一样了,很难再看到安装高足的餐具了,碗、盘、杯等器皿都变得玲珑精巧。椅子出现前,由于坐姿、案几的低矮,人们围坐在一桌吃饭很困难,所以,那时一般都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现,奠定了围坐吃饭的物质基础,人们逐渐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直到八仙桌出现,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已成了习俗,分餐制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合餐制。
      椅子最大的影响,是对于国人的心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这样坐是很难受的,现代人恐怕很难坚持半小时以上;所以,古时候的人们必须经过刻苦训练,才能适应这种坐姿。孩子们学的第一堂礼仪课就是跽坐,其意义与新兵入伍时训练军姿很相似。跽坐的训练,不仅能磨炼孩子的意志,甚至能收到修身养性的效果。因为再怎么训练,跽坐久了都会不舒服,内心也会焦躁不安,所以跽坐训练更是对自身心性内涵的修炼,通过训练,可以实现内心与坐姿的和谐统一。
      象代以前,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们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在跪着,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民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合作的伙伴,“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崔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使臣民们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在心理上巩固了皇权至上的观念,奴化了国人。(作者:澹台卓尔,有删改)
    1、椅子的流行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的变化、生活用具及习俗的变化和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如果把这句话中的“逐渐”改为“立即”,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跽坐”有哪些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1—5题。
     传统文化须敬畏
    张文珍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引起人们格外关注。先是孔子j老子两位古人的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内在的活力。
      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发生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无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凸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⑤实际土,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的好处。”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摘自2008年12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件事与中心论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第②③段文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毁排比句中还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从论证方法看,这一排比句属道理论证。     
    B.第②段的意思是说,中华文化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   
    C.第③段举出“文化大革命”的事例,从反面揭示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及其后果。   
    D.第③段的意思是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故对传统文化的缺陷也应客气。
    4、第⑤段引用庞朴的话,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说说传统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哪些挑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1—4题。
    鲍君
      昔有人设置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置中而去。本主来,于置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日:“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乃以鲍鱼置置中而去____________  
    (2)问其故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作文。     
    ①一花不成春,独木不成林。     
    ②如果你想走得远,请和大家一起走。     
    ③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松松进洞里。     
    要求:(1)根据材料寓意作文,题目自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