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 列语句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mó)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bēng)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     
    B.老妇人摸出她离开地(jiào)时(chuāi)在怀里的东西,这是她45年前结婚的喜烛。    
    C.(cuǐ)璨的珍珠,从女神王冠上(sàn)落下来,清晨的女儿把她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D.春天,家乡的湖(tí)上繁花如锦(zhàng),嫩绿的柳丝随风飘拂,散发出奇异的清香。
  • 下列语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女佣在一旁说:“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张,我曾想收拾一下,后来发现那是徒劳的。”   
    B.我们从干校回来, 载客三轮都取谛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C.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阴郁而暗然失色,罩上阴云。    
    D.杜雍和只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
  •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上,芸芸众生都在为生活忙碌奔波,很少有人能“停下脚步来等等自己的灵魂”。     
    B.为迎接学校首届文化艺术节,建明和他的搭档们逢场作戏,精心编排了一出反映校园生活的话剧。     
    C.他是一个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选手,这次在奥运会上夺冠,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    
    D.从燕子呢喃到荷花盛开,从鸣蝉噤声荐到大地沉寂,大自然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问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之者谁    名:命名   
    B.得之心而之酒    寓:寄托   
    C.佳木而繁阴    秀:繁茂   
    D.不知太守之乐其    乐:快乐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四时景不同  曾不能损魁父
    B.行者休树   其一犬坐
    C.不知人之乐  温故知新
    D.醉能同乐   安陵君许寡人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泰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③水是眼波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请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赵师秀的《约客》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 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 ,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 ,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有删改)
    1.通观全文,作者认为椅子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你就此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文
      生命的成长犹如行走。成长路上,气象万千。笔直开阔时,你可饱览路旁郡一道道风景;蜿蜒回环时,你须走过途中那一个个拐角。拐角,也许是我们生命行进中的一道道坎,也许是我们生命成长中的一个个结点。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言:“一件事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走过一个个拐角,犹如经历一次次修炼。修炼中我们获得生活的智慧,获得生命的升华。
      请以“走过那一个拐 角”为题作文。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套作;(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1.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墓地。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B.率取数十倍以权贵    遗:遗留     
    C.凡诉讼不得径庭下    造:到,往     
    D.使得至前曲直    陈:陈述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诗解文”是古典章回小说的一大特点。请你根据下面这首诗补全小说《水浒传》中的   一个回目。
    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 
    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 
      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瑰奇伟丈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 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这是你——是吗?”     
      “是的。”     
      “那你并没有死在哪个沟壑里,淹没在哪条溪流中?你也没有面黄肌瘦地流落在异乡人中间?”     
      “没有,先生,我现在是个独立自主的人了。”     
      “独立自主!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在马德拉的叔叔去世了,他留给我五千英镑的遗产。”     
      “你是个独立自主的人?你是个有钱人了?”     
      “我对你说过,我不但有钱,先生,还是个独立自主的人。我自己的事情由我自己做主。”    
      “难道 你会留下来再也不离开了吗?”     
      “当然——除非你反对。我要做你的邻居,你的护士,你的管家。我发觉你很孤独,我要跟你做伴——给你念书,陪你散步,坐在你身边,侍候你,做你的眼睛和双手。别再那么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了,我亲爱的主人,只要我活着,就不会撇下你孤孤单单一个人。”     
      罗切斯特没有答话,显得神情严肃——有点心不在焉。他叹了口气,刚张开嘴想要说什么,却又闭上了。     
      上面的对话摘自某著名小说中的一段经典对白,对话中的“我”是指_________(填人名),从中可以看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目    送
    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A]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⑤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⑩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B]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清你结合文章第⑨段和第段的内容说说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对文中A、B两处画线句进行鉴赏。     
    (1)从A句中任选一个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简要品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赏析B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送》一文红遍东南亚,在美国影响也很大。读完此文,你能说出它流行的原因吗?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