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社戏1的第一部分试题
  • 根据拼音写汉字。            
    (yùn)____藻        (xù) ____叨           撺(duo) ____     停了(jí)____   
    家(juàn)____    (dài)____慢 (fú) ____水 用手(cuō) ____着吃
  • 给加粗的字注音。             
    (    ) 辈(    ) (    ) (    )
    散(    ) 树(    ) 来踱去(    ) 着小船(    )
  • 解释加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2)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  
                                                                         
    (3)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社戏1的第二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____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____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____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  即使  况且    
    B.因而  如果  况且
    C.然而  如果  而且    
    D.因而  即使  而且
  •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       )
    (2)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
    (3)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      )
  • 指出下列句子的人物描写方法。
    (1)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
    (2)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
    (3)“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社戏1的第三部分试题
  • 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的作者是        ___,原名        ___,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        ___》和《        ___》。本文最初就收在他的短篇小说集《        ___》中。
  • 读《社戏》回答问题。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们知道豆是普通豆,看戏看得昏昏欲睡,为什么说是好豆好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__a  _ 开船,在桥石上一_   b__,退后几尺,即又上前__c__了桥。于是__d__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荡  架  点  推 磕  过  出  穿)依次应为:a_____b_____c_____d_____
    2.选文第①段主要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少年们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平桥村得到很多的优待,选文中的哪句话体现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句话从描写方式上看,属于哪种描写?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①、②两段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描绘出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②、③两段中“踊跃”和“蹿”两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第③段中写老渔父“喝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乡间的庙会
    林莽
      ①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②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③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④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璎珞。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⑤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⑥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⑦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唯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⑧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⑨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有删改)
    1.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不超过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