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的第一部分试题
  • 给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yí)
    B.立(chù)
    C.制(yān)
    D.气(fēn)
    (he)
    过(luè)
    (gū)
    (kān)
    米(luò)
    微(xī)
    (huì)
    (wēi)
                       
  • 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
    A.譬喻  柞木  既物起兴   
    B.荆条  糯米  悠优自在   
    C.向例  淳朴  引经据典   
    D.松涛  张驰  扶摇盘旋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的第二部分试题
  • 根据语境,空白处应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的;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____
    A.他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  
    B.他难道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
    C.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
    D.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就是他。
  • 课内阅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  )败了三个对手,(  )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  )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  )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__你们看__我唱赢了__显得轻松快乐__拉着同行女伴__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__渴去了。
    1.在选文的括号中补充上合适的词语。
    2.根据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1)生面别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滚瓜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一句中的“多”和“种种”二词能否去掉?为什么?这句与后文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句空格中应填的标点,完全正确的是    (    )   
    A.,  “  ,  ”  ,   ,    
    B.:  “  。 ” ,    ,     
    C.  ,  “  ”  ,,,       
    D.:  “  ”  。,,
    5.简要概括,云南歌会的方式有哪几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的第三部分试题
  • 创新阅读。
    漓江情韵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等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体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雅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b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50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作者:从维熙,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   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画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钢构的故乡(节选)
    刘醒龙
      一个从哺乳时期就远离故乡的人,正如最白的那朵云与天空离散了。
      因此,漂泊是我的生活中,最纠结的神经,最生涩的血液,最无解的思绪,最沉静的呼唤。说到底,就是任凭长风吹旷野,短雨洗芭蕉,空有万分想念,千般记惦,百倍牵肠挂肚,依然无根可寻和无情可系。
      在母亲怀里长大的孩子,总是记得母乳的温暖
      在母亲怀里长大的孩子,又总是记不得母乳的模样
      因为故乡的孕育,记忆中就有一个忽隐忽现的名为团风的地方。
      书上说,团风是1949年春天那场叫渡江战役的最上游的出击地。书上又说,团风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两支本该同仇敌忾的军队,却同室操戈时常火并的必争之地。书上更说,团风是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赤色政党中两位创党元老的深情故土、痴情故地。
      著书卷,立学说,想来至少不使后来者多费猜度。就像宋时苏轼,诗意地说一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竟然变成多少年后惹是生非的源头。苏轼当然不知后来世上会有团风之地,却断断不会不知乌林之所在。苏轼时期的乌林,在后苏轼时期,改名换姓称为团风。作为赤壁大战关键所在,如果此乌林一直成为乌林,上溯长江几百公里,那个也叫乌林的去处,就没有机会将自己想象成孔明先生借来东风,助周公瑾大战曹孟德的英雄集会场所了。
      书上那些文字,在我心里是惶惑的。
      童年的我,无法认识童年的自己。认识的只有从承载这些文字的土地上,走向他乡的长辈。比如父亲,那位在一个叫刘下垸的小地方,学会操纵最原始的织布机的男人;比如爷爷,那位在一个叫林家大垸的小地方,替一户后来声名显赫的林姓人家织了8年土布和洋布的男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得到一些小命运和小小命运,无论如何,都不能将这位早早为了生计而少能认字的壮年男人,和另一位对生计艰难有着更深体会而累得脊背畸形的老年男人,同那些辉煌于历史的大事伟人,作某种关联。
      比文字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亲人的故事。
      首先是母亲。在母亲第九十九次讲述她的故事时,我曾经有机会在她所说的团风街上徘徊很久,也问过不少人,既没有找到,也没有听到,在那条街的某个地方,有过某座祠堂。虽然旧的痕迹消失了,我还是能够感受到生命初期的孤独凄苦。当年那些风雨飘摇的夜晚,母亲搂着她的两个加起来不到三岁的孩子,陪着那些被族人用私刑冤毙的游魂。一盏彻夜不灭的油灯,成了并非英雄母亲的虎胆,夜复一夜地盼到天亮,将害怕潜伏者抢劫的阴森祠堂,苏醒成为翻身农民供应生活物资的供销社。
      其次是父亲。父亲的故事,父亲本人只说过一次。后来就不再说了。他的那个1948年在汉口街上贴一张革命传单,要躲好几条街的故事,更是从1967年的大字报上读到的。那一年,第一次跟在父亲身后,走在幻梦中出现过的小路上,听那些过分陌生的人冲着父亲表达过分的热情,这才相信那个早已成为历史的故事。相信父亲为躲避“文革”斗争,只身逃回故乡,那些追逐而来的狂热青年,如何被父亲童年时的伙伴,一声大吼,喝退几百里。
      还有一个故事,她是属于我的。那一年,父亲在芭茅草丛生的田野上,找到一处荒芜土丘,惊天动地地跪下去,冲着深深的土地大声呼唤自己的母亲。我晓得,这便是在我出生前很多年就已经离开的奶奶。接下来,我的一跪,让内心有了重新诞生的感觉。所以,再往后,当父亲和母亲回回地要求,替他们在故乡找块安度往生的地!我亦能够伤情地理解,故乡是使有限人生重新诞生为永生的最可靠的地方。
      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
      哪怕只在匆匆路过中,远远地看上一眼!
      哪怕只是在无声无息中,悄悄地深呼吸一下!
    1.文中第二段语言生动优美,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感受。
    2.请指出并简要说明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品味文中加粗句子的含义。   
    我的一跪,让内心有了重新诞生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比文字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亲人的故事”,请你结合全文,具体写出三方面“难以置信”的事,以及这些事所表达出的作者感情。   
    难以置信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总盼望走出故乡,而“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探究。   
      材料一:据报道:日本东北部海域3月11日下午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后调整为9.0   级)。地震引起东京多处建筑物摇晃,引发10米高的海啸,并使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严重受损。15号上午,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反应堆发生爆炸,使压力控制池遭到损坏。反应堆散发出的辐射量超标万倍,截至目前已发现大约190人遭受核辐射污染。   
      材料二:新华网东京4月21日电日本警察厅说,截至当地时间21日18时,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133人死亡.13346人失踪。在大地震及其余震中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的房屋超过30万栋。   
    (1)用简略的话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请你结合福岛核电站核反应堆爆炸事故,谈谈人类对于核能利用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生小宏在校园里遇到你,向你询问如何走到教学楼,你给他指明。请根据下图,写出你对小宏说的话。
    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