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八课竹影1的第一部分试题
  • 根据拼音写汉字。
    (qiè) ____意  (shū)____密   (zī)____态    
    (yōu)____暗  (wǎn)____救  (zhàn) ____了朱砂
  • 给加粗的字注音。
    丰子(    )     闪(    )  水门(    )  意(    ) 
    参差不齐(    )(    )    口头(    ) 徘徊(    )(     )
  • 结合《竹影》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1)“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
    惬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 
    参差: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八课竹影1的第二部分试题
  • 依次填入横线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
      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_____________。
    ①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
    ②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
    ③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④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
    A.③①④②
    B.④②③①
    C.①③④②
    D.②④①③
  •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     ]
    A.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B.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C.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D.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 《竹影》中,最后爸爸“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 ………’”,下面不属于“如此”的一项是 
    [     ]
    A.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B.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C.中国画像符号。
    D.画竹只要照真竹一描,大多数成为竹的名画。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八课竹影1的第三部分试题
  • 填空。
      “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这是_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_》一文所传达的题旨。与此类似,我们学过沈复的《_________》就是通过嬉蚊和_________两件趣事的描述,反映儿时从童稚活动中获得的_________。
  • 《竹影》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地、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对此你怎样看待?试着结合孩子的天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量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1.“依样画葫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最后爸爸话中的“如此”和“这样的看法”分别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你能理解中国画表现出的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最后似乎领悟了父亲话语的深意,也看懂了吴昌硕的墨竹。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画家有一个6岁的孙女。6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
      婷婷:“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还粗呢?”
      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
      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个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
      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
      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
      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
      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
      他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的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马有翅膀吗?”
      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
      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
      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产下了一个蛋,那蛋比老母鸡还大。婷婷就拿那画去参加西班牙的一个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婷婷得了一等奖。
      画家心里就犯嘀咕:“这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根据小说旨意,将文中最后一句话补充完整。
    2.从婷婷与爷爷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婷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竹影》中说中国画有“朱竹”,画出了美的姿势和活的神气。婷婷笔下树枝比树干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她作画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在表达方式方面很有特点,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全文的内容几乎全部是祖孙两人的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