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评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各组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食(dàn) (chī) (yù) (mǐ)
    B.胶(gé) (yú) 饕餮(tāo tiè)  止渴(zhèn)
    C.不(xiè) 一丘之(hè)  万俟(mó qí) 亩(quán)
    D.血为盟(chà)  田(wéi) 尔(cù) 楩楠(pián nán)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我非子,不知子矣  国不以山溪之险
    B.固不以山溪之险  于是惠子恐,搜于中三日三夜
    C.行乱其所为  人则无法家
    D.非独贤者有心也  鱼之乐也
  •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     ]
    A.荆之地方千里
    B.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C.于是鸱得腐鼠
    D.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 下列各句中加粗字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

    A.人恒然后能改
    B.兵革非不坚利也
    C.民不以封疆之界
    D.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评的第二部分试题
  • 对下列加粗“之”字用法相同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
    (2)公输子意不过欲杀臣
    (3)寡助至,亲戚畔之
    (4)送杜少府任蜀州
    A.(1)(2)
    B.(3)(4)
    C.(1)(3)
    D.(2)(4)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这一章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思想。
    D.《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 默写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认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必须经受一番痛苦的折磨,所以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4)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_________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曾领孟子搬了三次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无处迁”一幅漫画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按要求答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揭示画面含义并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评的第三部分试题
  • 央视青歌赛的综合知识考核一直备受关注,有些歌手给出的错误答案堪称“经典”。
    问:“杯水车薪”这一成语是什么意思?
    答:用一杯水作为给车夫的工钱。
    问:“焚书坑儒”是什么朝代的事?
    答:宋朝的铁木真。
    问:“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何朝代的哪位农民起义领袖写的诗?
    答:秦朝。李世民。
    问:人类历史上的“两河文明”是指哪两河?
    答:黄河、长江。
    探究一下,这一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公输》节选,完成问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公输盘不_______________
    (2)吾义不杀人_______________
    (3)子墨子起,拜_______________
    (4)不杀少而杀众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墨子是用什么办法说服公输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理解。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     )
    (2)尽忠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     )
    (3)犯法怠慢者虽必罚 亲:亲人(     )
    (4)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之 爱:爱戴,拥戴(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诸葛亮为相国也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B.服罪输情者重必释 我之死,有子存焉
    C.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昭陛下平明之理
    D.刑政虽峻无怨者 鸣之不能通其意
    3.翻译句子。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
    1.解释句子中的加粗字。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_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士____________
    (3)江南蟹雄,螯能虎____________
    (4)可俯拾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以“好想说声对不起”为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文题二: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或叙述故事,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
      多年前,英国《泰晤士报》出了一个题目,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道路是什么?很多人从地理位置上找答案,结果都落选了。只有一个答案获奖,那就是:一个好朋友。有一个好友相伴,沿途说说笑笑,不仅不会嫌路长,甚至还会叹说此路太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