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我用残损的手掌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躏(róu)   
    B.藻(xíng) 
    C.驱(zhú)  
    D.水(zhàn) 
    (mō)     
    (sǔn)   
    过(luè)   
    (bó)  
    (gāo)  
    (cuì)  
    枝(lì)   
    蚁(lòu) 
  • 下面诗句停顿不当的是  
    [     ]
    A.我/用残损的手掌  
    B.手掌沾了/阴暗  
    C.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D.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我用残损的手掌的第二部分试题
  • 试简析下列《我用残损的手掌》诗中所暗示的事物。   
    (1)“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内阅读。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我用残损的手掌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1.诗中写自己的家乡时,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  他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几句诗写的是解放区的景象?作者在选取景象和选用词语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是怎样将解放区和沦陷区对比着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我用残损的手掌的第三部分试题
  • 创新阅读。
    水边的文字屋
      1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间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就像一个人家真的在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唤的小工。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不时地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时间后,又跑回来看看,仿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他的屋子、他的家的面前。     
      2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3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一间又一间屋子,与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屋子不同的是,我可以不停地盖,不停地推倒再盖——盖一间不一样的屋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却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间又一间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间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那间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4屋子就是家。     5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6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和家有关的。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美。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的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个喜鹊窝被人捅了掉在地上,无数喜鹊飞来,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杀下来,让在场的人不能不感到震惊。      7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8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反而变本加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9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10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11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     
      12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
    1、联系全文看,“文字屋”具体指什么?本文标题“水边的文字屋”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共写了哪几种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1)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1段中,作者说“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又说“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近日,学校开展“走近‘海上丝绸之路”’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下面是陈教授与学生的一段对话,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内容。   学生:陈教授,您好!我是校报小记者,想请您介绍一下“海上丝绸之路”。   陈教授:好的!“海上丝绸之路”指的是古代海上的重要贸易通道。当时我国的商人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将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物产通过船只运往海外,又带回了香料、毛织品、玻璃器皿、象牙等异域珍品。   
    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教授:这个问题提得好!“海上丝绸之路”的通,不仅为当时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农业商品化的推进、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便利条件,更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宁波当时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活动二:下列材料是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 起点的部分有利条件,请简要概括。
    【材料一】宁波位于东海之滨,它南通闽、粤,东临日本,北与朝鲜半岛遥遥相望。
    【材料二】宁波人历来活跃在国际商贸舞台上,他们走南闯北,开拓新领域,创造了许多奇迹。据不完全统计,现有73000多宁波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64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宁波港已成为我国著名九大港口之一;唐朝时期,跻身四大名港行列;宋元年间,又是三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清朝时,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如今,宁波港拥有了“洋洋东方大港”的美誉。
    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
    漓江情韵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等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板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雅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b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50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作者:从维熙  有删改)
    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画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