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同步测试3的第一部分试题
  • 加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憔(cuì)
    B、寒(zhàn)
    C、芽(lènɡ)
    D、告(dǎo)
    (zhēn)
    谎(sā)
    散(cāi)
    (pàn)
    杀(lüè)
    (jiá)
    (qì)
    笑(nì)
                 
  • 加粗的词语可以换成括号中的词语且换后表达效果更好的一项是
    [     ]
    A、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傻乎乎(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B、我从来不肯妄弃(抛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C、后来发生了分歧(意见):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D、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淡淡的),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 句中在____处不能用问号(“?”)的一项是
    [     ]
    A、我也不知道他后来怎样了在_____
    B、我还能希求什么呢_____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C、“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在_____ ”妈妈突然问我。
    D、可是,这能全怪我吗_____
  • 下列句子中有毛病的一句是
    [     ]
    A、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B、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C、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D、每次上体育课,每当看见她裤子上那条长长的伤疤时,就觉得对不住她。
◎ 2012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同步测试3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几组句子中表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这能全怪我吗?     这能怪我吗?
    B、四年租金为三万元。   四年租金各为三万元。
    C、你的判断难道会准确吗?    你的判断不会准确的。
    D、我们难免会失败。    我们永远不会成功。
  • 改写划线的句子,使全句连贯、简洁。
      脚下是深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在高高的头顶,身旁是清澈的小溪,溪边有五彩的花朵,茂密的丛林,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是多么美的意境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按要求默写填空,检查一下自己平时积累的效果。
    (1)《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稳,宛如天成。
    (2)《咏雪》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来比拟大雪纷纷。
  •   元旦,你想送给父亲或母亲一张贺卡,你会在贺卡上写下什么祝语呢?请写下来。(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同步测试3的第三部分试题
  • 借鉴仿写一句,不可重复相同的内容。
    例句:父亲一棵树,一棵伟岸的树,为我遮蔽风雨。
    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粗词的含义。
    ①与友行________________
    ②去后至________________
    ③相而去________________
    ④下车之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处,面对父亲友人的无信无礼,“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站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1.奶奶刚开始为什么“想说”又“没有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奶奶所说的“这样多不好”一句中的“这样”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奶奶认为“不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结尾写到孩子“推开妈妈的糖盒”,你认为她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
      ②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③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了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④“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⑤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⑥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语段①中“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应具体指前文的哪些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③—⑤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手法,突出了______________。 
    3.语段③“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一句中的“生”应如何理解?加上引号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并完成问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1)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2)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3)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4)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5)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6)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7)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8)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9)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10)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11)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12)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用横线划出第(2)段中一个生动的比喻,比喻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第(5)段的“人们对于痛苦的回忆 ,总是趋向于忘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第(11)段中的“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2)段中作者为什么决定不再打孩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怎样理解结尾处“打与不打都是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对于父母责打孩子是怎样看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作
      在生活中,父母和儿女在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作为孩子,总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作为父母,常委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而困惑。两代人之家往往存在着意见的分歧。在你的家庭中有遇到这种情形吗?
      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写写你和父辈(父母或师长)之间曾发生的故事。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字数600字左右,要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