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16.勇气》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他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欣长些,而且肩膀很宽。
    B.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授带,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
    C.他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璧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D.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智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
  • 结合句意解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英国举行的那次相当拘谨的军人午餐会上,大家谁也不认识谁。
    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
    B.他看上去是个孔武有力的硬汉子。
    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量。
    C.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
    熹微:天色微微昏暗。
    D.他刚跑进树林——悉意经营的、没什么灌木和杂树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
    悉意:尽心尽意。
  • 选出破折号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
    A.他是第一零一空降师——巴顿英雄部队的。
    B.一位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善良而镇定地——开了门。
    C.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小小的孩子——其中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
    D.他刚跑进树林——悉意经营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
  • 仔细阅读课文《勇气》,思考本文写了哪两种勇气。这两种勇气各有哪些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16.勇气》的第二部分试题
  • 《勇气》一文中,法国妇女面对同一个美国伞兵的相同的请求,她前后两次都回答“哦,当然啦”。请辨析这两个“当然”包含的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勇气》一文中,美国伞兵“单枪匹马,完全落在敌人控制的土地上了”,但他最终摆脱了德军的搜捕。情节上出人意料的地方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勇气》一文中,是如何通过对法国妇女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法国妇女的勇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勇气》一文中,将军为什么称赞那位法国妇女“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16.勇气》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德国人发现他逃走了。他们一边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一边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脱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②他刚跑进树林——悉意经营的、没什么灌木和杂树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他们分散开来,正在很有次序地进行搜索。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看来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③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拼命往回跑,避开一棵又一棵的树,离开树林,再次跑进田野。他跑过了棚屋,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位被杀害的法国人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又一次来到这户农家,敲响了房门。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了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地,站了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④“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⑤“哦,当然啦。快!”
      ⑥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他在碗橱里躲了三天。法国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是呆在那儿的。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⑦德国人再没有来过这户农家。他们想不到需要再来搜查这间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智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
    1.第①段中的“目标”指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中的“有次序”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面对面地,站了也许一秒来钟。”请体会句中“一秒来钟”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德国人再没有来过这户农家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终于想到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___(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面进来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句中前后两个“秘密”的意思一样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选择括号中合适的词语填在第②段的横线上。
    3.第⑤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句中的“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1)伯诺德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女儿杰奎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勇气》一文中,这位美国士兵重返农家小舍求援,而这位刚刚因这位士兵的到来而失去了丈夫的法国妇女毫不犹豫地收留了他,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惊人之举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搜集读书故事,交流读书方法,探讨读书内容,这是某校新近成立的读书小组的活动安排。作为小组成员的你,请参与下列活动。
    (1)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不少读书故事,下面列举了其中四则,它们分别说的是谁?请将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他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②他勤学却无钱买烛,只得在墙上凿洞,借邻人的烛光读书。(      )
    ③他很小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见到父亲有本《笔说》藏在枕头中,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
    ④他少年时就痴迷读书。曾经在梦中看到所用之笔开了花,后来果然“斗酒诗百篇”,被誉为“诗仙”。(      )
    A.匡衡  B.陶渊明  C.李白  D.王羲之
    (2)活动中,同学们交流了很多读书方法,认为批注是一种很实用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写心得,作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等。请参考示例,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对所摘内容进行批注。
    ①读书批注卡
    作者:苏轼
    内容: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只有仔细研读,深入思考,才能品出其中意蕴。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读书批注卡
    作者:张潮
    内容: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中,同学们对应该读什么书各抒己见,形成了下列三种观点。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以一本相应的书为例,结合所认同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观点。(50字以内。)
    A.读经典的书,就发现了世界的入口。
    B.读流行的书,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C.读完用的书,就架设了生活的桥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