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翼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送董邵南序》的第一部分试题
  • 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赵(  )慕义仁(  )(  )吾知( )
  •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为我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道谢)
    B.皆惜焉(这里有“同情爱护”之意)
    C.郁郁兹土(往)
    D.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
  • 《送董邵南序》作者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哲学家。_________之一。
  • 用斜线“/”划分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3)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 2011年翼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送董邵南序》的第二部分试题
  • 辨别下列句中加粗词的用法。
    ①夫以子不遇时____________
     为我吊望诸君墓__________
    ②吾知必有合也____________
     观于市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
    A.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B.郁郁适兹土
    C.皆爱惜
    D.为我曰
  • 对《送董邵南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两次出现“董生勉乎哉”,其语气和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
    B.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合”,这表面上是赞扬他,其实是为了先扬后抑,他与藩镇“合”只能说明他丧失了仁义。
    C.“为我吊望诸君之墓”一句是提醒董生应当处理好他与唐王朝的关系。
    D.文章寥寥一百五十字,层层转折,意在言外,词约而意丰,文短而气长,确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 根据课文《送董邵南序》默写。
    (1)董生到河北去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董生的遭遇深表同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反对董生去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暗示董生不应该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直接慰勉董邵南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翼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送董邵南序》的第三部分试题
  • 《送董邵南序》作者委托董生到河北后替自己办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送董邵南序》作者写此序的意图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送董邵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了“古”与“今”的对比。
    B.表达了作者对董邵南怀才不遇的同情。
    C.本序是为送别而写的。
    D.作者坚信董邵南到河北后一定会做大官。
    2.下列句子没有言外之意的一项(  )
    A.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B.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C.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对董生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同时又给他提出一些政治上的忠告。
    B.作者充分肯定了古代风俗与现代风俗的不同,并分析了它们不同的原因。
    C.作者认为唐宪宗很英明,每个有才能的人都应该出来做官。
    D.文中的“望诸君”“屠狗者”指的是隐于市井的豪侠之士高渐离。
    4.下列各项对本文内容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董生考中进士后,为求官职碰了一次壁,便准备去河北求官,作者就写了这篇序送给他。
    B.作者开头第一句看似在称赞河北,实际是暗中否定今日的河北,透露这个信息的是“称”前的一个“古”字。
    C.作者之所以认为今日“燕赵之地”无“感慨悲歌之士”,原因是“风俗与化移易”。
    D.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而作者是坚决主张削平藩镇、实现大一统的,如果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因此本文从根本上是反对董生游河北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找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3)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摘录《送董邵南序》文中寄托作者心意的句子研读,进一步探讨文章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比较阅读。
      (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蜀之有二僧(        )
    ②贫者于富者曰(        )
    ③树林阴(        )
    ④游人而禽鸟乐(        )
    (2)下列句中的“而”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舍身而取义
    B.面山而居
    C.登轼而望之
    D.人不知而不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