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评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意(qiè) 雨( zhóu) (fēn)
    B.然(mù) 杂(rǒng) 藻( yùn)
    C.水(fú) (sāng) 水( yǎo)
    D.视(chēn) 奋(kàng) 然而止(gá)
  • 下列成语中都含有一对反义词的是
    [     ]
    A.大是大非  小题大做  深入浅出
    B.神采奕奕  乐极生悲  绘声绘色
    C.欢天喜地  自吹自擂  挑肥拣瘦
    D.坚不可摧  攻无不克  走马观花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社戏》是一篇小说,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
    B.《安塞腰鼓》一文大量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C.《口技》是清代张潮所写,选自笔记小说《虞初新志》。
    D.《观舞记》是冰心所写,赞美了印度舞蹈家优美的舞姿,向我们展示了异国的文化风情。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评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各句从修辞角度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比喻句。形象地描绘出安塞地区人民的淳朴性格中那种最原始的美)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比句。生动地描绘出安塞腰鼓敲击出的声音强劲有力、振奋人心)
    C.我也不政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本色当行”。(比喻句。描绘出“我”对印度舞很内行)
    D.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反复。强调安塞人在打腰鼓时的振奋、激动的情形)
  • 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它的天高气爽,爱它的云淡日丽,爱它的香飘四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戏剧与戏曲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钟鼎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的玩耍也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
      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尽管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但是,文学的参与使思想内涵深化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术。它把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表演故事,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
      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芳体系(或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简单地说,所谓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所谓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实际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中国戏曲有古老的传统,通常以公元12世纪左右的杂剧和南戏为戏曲成熟的标志,从那时起,戏曲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有800余年历史。目前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工作者数十万人。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此庞大的艺术队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取材于周华斌·《什么是戏曲》)
    1.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戏剧中,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所以没有剧本就没有戏剧。
    B.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话剧、歇剧、舞剧不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
    C.西方戏剧的代表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体系,丽中国戏剧的代表是梅兰芳体系。
    D.虽然“戏”字出现很早,但中国戏曲的成熟至今还不到1000年。
    2.根据《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从表演体系来说,与其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B.布莱希特体系
    C.梅兰芳体系
    D.写意体系
    3.填空。
    戏曲与百戏相比,增加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保留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作者是否赞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评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①我们这些人,对清代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记得很小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眼含泪花,这是清代的开始;而讲到“火烧圆明园”“戊戌变法”时又有泪花了,这是清代的尾声。年迈的老师一哭,孩子们也跟着哭。清代的历史,是小学中唯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从小种下的怨恨,很难化解得开。
      ②老师的眼泪和孩子们的眼泪拌和在一起,使这种历史情绪有了一种最世俗的力量。我小学的同学全是汉族,没有满族,因此很容易在课堂里获得一种共同的语言。好像汉族理所当然是中国的主宰,你满族为什么要来抢夺呢?抢夺去了能够弄好倒也罢了,偏偏越弄越糟,最后几乎让外国人给瓜分了。于是,在闪闪泪光中,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汉奸、什么是卖国贼、什么是民族大义、什么是气节。我们似乎也知道了中国之所以落后于世界列强,关键就在于清代,而辛亥革命启蒙者们重新点燃汉人对满清的仇恨,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又是多么有必要,多么让人解气。清朝终予被推翻了,但至今在很多中国人心里,它仍然是一种冤孽般的存在。
      ③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情绪产生警惕,因为无数事实证明,在我们中国,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虽然堂而皇之地传之久远,却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我们缺少人类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启蒙,因此这些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大多是从封建正统观念中逐渐引申出来的,带有很多盲目性。先是姓氏正统论,刘汉、李唐、赵宋、朱明……在同一姓氏的传代系列中所出现的继承人,哪怕是昏君、懦夫、色鬼、守财奴、精神失常者,都是合法而合理的,而外姓人氏若有觊觎,即使有一千条一万条道理,也站不住脚,真伪、正邪、忠奸全由此划分。由姓氏正统论扩而大之,就是民族正统论。这种观念要比姓氏正统论复杂得多,你看辛亥革命的闯将们与封建主义的姓氏正统论势不两立,却也需要大声宣扬民族正统论,便是例证。民族正统论涉及几乎一切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许多著名人物和著名事件,是一个在今后仍然要不断争论的麻烦问题,在这儿请允许我稍稍回避一下,我需要肯定的仅仅是这样一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统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妤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令我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1.结合语境,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我小学的同学全是汉族,没有满族,因此很容易在课堂里获得一种共同的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似乎也知道了中国之所以落后于世界列强,关键就在于清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说“清代的历史,是小学中唯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具体体现在哪些历史事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③段为什么说“在我们中国,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虽然堂而皇之地传之久远,却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我中华》这首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选文中哪一句话与这句歌词表达的意思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③段说“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这句话中的“之一”能否去掉?请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举例并加以陈述。(例子不少于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口技》选段,完成1-4题。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    )。中(    )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给文中加粗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而百千人大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有百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中问力拉崩倒之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上面两段文言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文字对声音的描写是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复杂,到应有尽有。
    B.“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是作者的评论,表达了对口技者高超技艺的赞叹。
    C.“变色离席”写出了宾客身临其境的慌乱;“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出了宾客逃跑时的丑态。
    D.“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既与课文开头相呼应,又突出了表演道具的简单,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情节感人的文学作品使人如醉如痴,优美动听的校园歌曲使人心旷神怡,精彩激烈 的体育比赛使人激动不已,充满真情的电影电视使人荡气回肠。
      请以“读(听、看)_________我真___________”为题(补充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