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3 散步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B.树上的嫩芽也蜜了。  
    C.有一些老人廷不住。  
    D.儿子虽然很胖,必竟幼小,自然也轻。
  • 根据语境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1)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3 散步的第二部分试题
  •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中的“如此”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散步》,下面的各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题目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 
    B.作者精心选材,以小见大。以“背”为线索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C.文章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既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又强化主体意识,突显使命感。
    D.本文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给人自然怡人的印象,预示着前方是一片美好的前途。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3 散步的第三部分试题
  • 在(    )填上适当的词语。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    )随意地铺着,有的(    ),有的(    );树上的(    )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    )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
  • 课内精读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母亲要走大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儿子要去小路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决定委屈儿子”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改变主意不走大路而走小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中的“责任的重大”,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
    牵着母亲过马路
      周末下午携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到菜场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母亲年龄大了,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爱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穿过马路,就是菜场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返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有车来就别过马路”“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公路已改造成混凝土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取下篮子,提到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
    1、根据你的理解,将第六段的最后一句话补充完整,写在段末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抓拍”了两个不同时空中的“牵手”镜头: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次“牵手”相映成趣,牵出了一片浓浓的亲情。
    3、结合全文,对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母亲寂寞孤独,寻求精神寄托的苦闷心情,也写出“我”对母亲的宽容和迁就。  
    B、写出了母亲备感欣慰,渴望情感交流的激动之情,也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尊重和理解。   
    C、写出了母亲牵挂儿女,急于了解情况的关爱之情,也写出“我”对母亲的感激和回报。
    D、写出了母亲饱经沧桑,说话絮絮叨叨的急切心情,也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同情和热爱。
    4、根据第七段中加粗句子的特点,仿写一个句子,要求前后语意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练笔。
    纵观《散步》行文,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韵的铿锵与连绵,语言的对举与反衬,无丝毫的刻意雕琢,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请你也写一段在浅易中见哲理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