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评的第一部分试题
  • 选出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油(líng) ( shú) (tuì) (yè)
    B.菜(qí) ( dòu) 妒(jí) 然(mǐn)
    C.甲( kuī) 膀(chì) 成(zhǎn) (pāo)
    D.木(jī) (pǔ) (zān) 息(shùn)
  • 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丑陋 讪笑 嫉妒 来势汹汹
    B.瞬息 幽寂 延棉 荒草萋萋
    C.肿胀 叮嘱 恐惧 人声鼎沸
    D.确凿 臃肿 脑髓 人迹罕至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评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周树人——《朝花夕拾》
    B.《爸爸的花儿落了》——散文——林海音——《城南旧事》
    C.《丑小鸭》——寓言——安徒生——丹麦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歌——弗罗斯特——美国
  • 下面是关于“何首乌”的一段说明性文字,顺序已经打乱,请你根据相应的顺序加以调整。
    ①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长可达3米多,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上。
    ②李时珍对它评价很高,说:“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涩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
    ③何首乌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是蓼科蓼属植物,学名为Polyobum multiflorum Tbumb。
    ④它的块根和藤茎都可药用,块根名“何首乌”“赤首乌”,未经炮制的称“生首乌”,经过炮制的称“制首乌”。
    ⑤块根何首乌是一味名气很大的药,因人土极深,得大地之精华甚多,实为滋补要药。
    ⑥种名multiflorum,是“多花”的意思。
    ⑦何首乌为红紫色,基底部或下部木质化,中空,越老越红,越老越硬,可谓饱受风霜而心红志坚,历尽寒暑而精力倍增。
    ⑧藤茎叫“夜交藤”,始载于宋代的《开元本草》中。
    正确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评的第三部分试题
  • 仿照下面句子的内容和形式,运用加粗的词语,续写一个句子。
      金钱可以买来名贵的金表,但买不来宝贵的时间;  金钱可以买来美味的食品,但买不来难得的胃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轻放》,完成1~4题。
    轻  放
      (1)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2)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3)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A.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叹息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4)我笑,B.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止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5)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打扫,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C.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似乎,他遇到的是一个神经稍稍有点错乱的老人。
      (6)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于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了一口酒,道,D.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7)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彼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8)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地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9)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10)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11)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4期)
    1.文章写了父亲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写心得、作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等。请从文中A、B、C、D处任选两处作批注(照抄示例不得分)。
    示例:我选A处;批注:与其一味地抱怨、哀叹世风日下,不如身体力行做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认真品读第(10)段,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说硕士毕业的“我”“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字数在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伤仲永》,完成1—5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耕_________________
    (2)自_________________
    (3)日_________________
    (4)环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伤仲永》一文从侧面表现童年方仲永天赋高的句子是(    )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这篇文章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总是在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中成长,有时需要战胜懒惰,有时需要战胜自私,有时需要战胜挫折,有时需要战胜自满,有时需要战胜平庸,有时需要战胜自卑……
      请以“战胜自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