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孔乙己的第一部分试题
  •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 ) 台( ) 水( ) 红( ) 出( )
    笑( ) 或( ) 了慌( ) 腿( ) 置辩( )
  • 根据所给拼音写出汉字。
    阔chuò( ) shì( )擦 wǎn( )惜
    hūn( )菜 门kǎn( ) 咸hēng( )酒店
  • 解释下面词语。
    (1)不屑置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颓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之乎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营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附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孔乙己的第二部分试题
  • 选词填空。
    (1)只有穿长衫的,才______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走、踱、跨、迈)。
    (2)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________出九文大钱(排、摸、掏、拿)。
    (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______住(盖、捂、罩、笼)。
    (4)如是几次,____________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叫、请)。
  • 说说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这一描写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填空。
    《孔乙己》的作者是____,原名____,字_______,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_______ 和______,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的_______、________。《孔乙己》一文是鲁迅继________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又是一篇_________的战斗檄文。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孔乙己的第三部分试题
  • 育英学校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吸取精华
      要求同学们把鲁迅与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两个名句,请你任选一句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1)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2)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提出疑难
      要求同学们记下读鲁迅作品时遇到的不解的问题或想跟鲁迅先生商榷的问题。学校将举行论坛,邀请鲁迅研究专家与同学对话,在论坛上你准备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你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
      孔乙己是站羞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文章开头在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之后,写“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房子里“慢慢地坐喝”。作者在孔乙己出场之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用字准确,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用词的妙处。
    (1)“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对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句中的“绽”字十分传神,结合文义,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根据提示,概括回答后面的问题。
    (1)第1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集中而概括地写出了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
    (2)第2句(“他身材很高大……也没有洗”)肖像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己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4.“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的“窃”和“偷”在意思上是否相同?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言行?请就你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然后回答问题。
    孔乙己那脱不下的长衫
    刘云龙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的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的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 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