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人教实验版九年级语文全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上)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灰(jìng) (xìng)藻 (líng)俐 (yīn)
    B.水(zhàn) (shuì) (cuò) (xiǎng)午
    C.干(biě) (huì) (gāo) (pàn)
    D.(tān)塌 着(shì) (hái)骨 吹毛求(cī)
  • 下面成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颓唐不安 不屑质辩 望眼欲穿
    B.恪尽职守 骇人听闻 如坐针毯
    C.兴高采烈 相提并论 因地制宜
    D.一气呵成 再接再励 刻不容缓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作文没有中心,东拉西扯,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令人莫衷一是
    B.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草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
    C.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D.春日的连云港景色迷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领略壮美的碧海蓝天。
  • 下列语段画线处都有语病,请改正过来。
      有人说,美女的人生充满了机会,而丑女的人生处处都有危机。①然而,就像阳光和阴影是双胞胎一样相同,机会和危机也是相互依偎、白头到老的夫妻关系。②无论长得好还是不好,相貌只是区分人与人的标志。③如果把它当成财富,人生就变成一次投机取巧的危险;④如果把它当成包袱,生命一次历程就变成重负下的艰难跋涉。所以说,忘记自己相貌的人,可以离幸福更近。
    (1)第①处词语赘余,应删去的词语是_________
    (2)第②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3)第③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_________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_________
◎ 2011年人教实验版九年级语文全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上)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
      11月10日8时20分,家乐福沙坪坝店在自行组织的10周年店庆促销活动中,发生挤压踩踏事故。截至目前,死亡3人,31人受伤(其中7人重伤)。生命的卑微昭然若揭。此时此刻,我们不禁假想:如果市民们能排队采购,如果商场工作人员能文明地售卖,甚至如果混乱局面甫一露出苗头,商场方面就能立即采取必要措施……以上“如果”只要实现一个,想来也不至于落入如此惨境。无疑,此次悲剧的发生唯“蔑视秩序”四字。市民们内在的秩序和商场外在的强制秩序双双缺失,致使事态完全失控,最终都成了有苦难言的受害者。当然,谁也没想到目前这种局面,但或许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深刻体味生命的渺小与秩序的珍贵。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你从材料中发现了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从经济角度出发分析认为,黄金周的合金量正在打折扣。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黄金周的经济功能已难以为继。实行黄金周之前5年,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增长率是22%,实行黄金周之后,7年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2%,下降了10个百分点。
      材料二:文化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表示,由于故宫游客太多,人挤人,把一些文物古迹都踩坏了。“黄金周过度超载,会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造成重大损害,在这方面教训非常多,我们也一直在呼吁解决这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横线上填上一句与所给例句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
    努力不懈的人,会在人们失败的地方获得成功。——海格门斯顿
    体面的失败,比不体面的成功强十倍。——丹麦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默写填空。
    (1)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
    (2)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________。
    (3)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
    (4)身处边塞,思念家乡矛盾心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5)渴望得到重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
    (6)渴望报国的壮志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 2011年人教实验版九年级语文全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上)的第三部分试题
  • 文言文阅读。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1)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______________
    (2)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
    (3)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____
    (4)攘除奸凶,兴复汉室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选文①②③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报先帝而忠陛下”是作者对刘氏父子最诚挚的情感。
    B.“后值倾覆”是指208年刘备被曹操战败的事。
    C.诸葛亮出师的目标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第①段作者向后主提出了“亲贤远佞”的建议,并表达他对桓、灵二帝极端的痛恨之情和对后主殷切的希望。
    4.作者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的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0与1
      0与l相差极小,但却很不相同。1和1万相乘等于1万;0和1相乘却仍然是0。如果“1”意味着实干,“0”象征着空谈,那么我们在实干迈出哪怕一小步,像鲁迅说的“总比说空话而一点不做好。”1万个0抵不上1个1,1万次空谈不如1次实干。从0到1,意味着从无到有,意味着创新,这正是“1”的可贵之处。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门口,正像在地狱的门口一样……在这里一切疑惧都须抛弃,一切怯懦的念头在这里都须化除。”没有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我们是跨不进科学大站一步的。
      刚刚迈出第一步,幼稚和浅薄是难免的。有的青年往往有“一口吃成胖子”的思想,稍遇挫折就灰心泄气。中国有句俗话说:“始生有物,其形必丑。”罗伯特?富尔顿在1807年制作的第一艘气船,时速只有5英里,比人走路快不了多少。斯蒂芬森1814年造出的第一辆“布留求号机车”吨位只有30吨,时速只有4英里,被人讥笑还没有马车快。但是,没有它们,又怎么会有今天的快速火车和宇宙飞船呢?所以,幼稚和浅薄并不要紧,关键在于不断生长,不断奋进。
      然而,0又往往表示起点。它既可走向正一,也可走向负一。如果我们从0走向负一,向一错误的方向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滑向罪恶的深渊。俗话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有的严重违法的经济犯罪分子,不就是从收取一瓶香油、一包虾皮的贿赂开始的么?青少年时代是人生起步的时候,站在0的起点上,向哪个方向迈出第一步,的确是值得“慎思”的问题。
    1.本文开头有关0和1的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连用三次“只有”,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的论述来看,“0”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什么?而“1”有哪些可贵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棉花糖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爹。”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甜,很甜,像吃棉花糖。”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
      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的味。”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杆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母亲气着说。
      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出来!”父亲朝我喊。我从缸缝里看见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杆。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拔草作啥?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父亲站起身命令我。
      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
      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有点痒。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丫头,疼吗?”
      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我伤心地说。“爹骗你的。”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父亲喘着气说。
      “您……一次……也没打过。”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爹,还记得这个吗?我把它带回来了。”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8年第6期)
    1.本文描写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的?请简略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缸里的凉水明明不甜,父亲为什么要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父亲寻找打“我”的家伙的过程中,“我”的神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说说文中“一根草”的特殊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是否赞赏文中这种父亲?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作。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