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综合练习(二)的第一部分试题
  •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嘉兴人文底蕴深厚,名人_______(bèi)出,辞章诗_______(fù)熠熠生辉。如古代的干宝、朱彝尊、查慎行,现代的王国维、茅盾、徐志摩、丰子恺、穆旦,当代的余华、李森祥、夏辇生等,他们_______(ǒu)心沥血写就的作品,经岁月磨_______(lì)成为语文教材的上选之作。
  •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字看似平常,其实很妙。请赏析“开”字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综合练习(二)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童趣》,完成后面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加粗词语。
    ①观之,兴正____________
    数十____________
    ③项为之 ____________
    ④又留蚊于素帐中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描写带有作者的夸张想象,作者是把_________想象为野兽,将_______想象为树。 
    4.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我”从小就有如此情致,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请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课外现代文,回答后面问题。

    抬起头来做人
      ①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②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③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④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⑤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⑥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⑦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⑧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⑨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时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小男孩此时想说什么?为什么又没开口?你能揣摩出小男孩此时的心理吗?请试作一段心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男孩的妈妈说:“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这句话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⑧节说:“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试阐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说,小男孩学习到了“捐”的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⑧节有两出写到小男孩“抬起头来”,这两出“抬起头来”有何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题“抬起有来做人”有何深刻含义?试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这一文题中蕴含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综合练习(二)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我无时无刻都在努力学习。
    B.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人要讲诚信。
    C.漫步花丛,我闻到了大自然的鸟语花香。
    D.新兴番茄远近闻名,是岭南夹果之一。
  • 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
      ①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必经的小河。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匆匆忙忙赶往学校时,河上的冰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②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教室里,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都变成了青紫色。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
      ③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砌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稳稳地立在水里,石面高出了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的白纱布,血透出来,湿了一片,惊问她为什么受伤,母亲淡淡地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砸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追问。“搬石头搭桥呀!”那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话来。
      ④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损,而在我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乙文
      ①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一个孩子,自从呱呱坠地,父母就开始爱他,鞠之育之,不辞劬劳(生养他,教育他,不辞劳苦)。稍长,令之就学,督之课之,惟恐不逮(督促他,惟恐达不到目的)。及其成人,男有室,女有归,虽云大事已毕,父母之爱固未尝稍杀(不曾有丝毫的松懈或减少)。父母的爱没有终期,而且无时或弛(没有一时松弛过)。父母的爱也没有差别,看着自己的孩子牙牙学语,无论是伶牙俐齿或笨嘴糊腮,都觉得可爱。眉清目秀的可爱,浓眉大眼的也可爱;天真活泼的可爱,调皮捣蛋的也可爱;聪颖的可爱,笨拙的也可爱;像阶前的芝兰玉树固然可爱,癞痢头儿子也未尝不可爱,只要是自己生的……
      ②父母的爱是天生的,是自然的……是无条件的施与而不望报。父母子女之间的这一笔账是无从算起的。父母的鞠育之恩,子女想报也报不完。
    1.甲文所记叙的中心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正是乙文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具体表现;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以__________为主,乙文以__________为主。
    2.甲文先后写了三次“母亲”对“我”的无言的关注,第一次是正面写,第二次是侧面写,第三次是概括写;乙文从三个方面来赞美“父母的爱”,这三个方面是(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第③段中主人公产生“莫名的感激”之情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原文回答:“母亲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