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第10课《隆中对》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梁父吟》(     ) 人(     ) 猖蹶(     )(     ) 新野先(     )
    主遂亮(     ) (     ) 亩(     ) 不可数(     )
  • 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毅(     ) 大义(     ) (     ) 帝室之(     )
    川(     ) (     ) (     ) 北据汉(     )
  • 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①每此于管仲、乐毅_______________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之_______________
    ③此天所以资将军_______________
    ④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_______________
    ⑤谓为然_______________
    ⑥此人可见_______________
  •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
    A.自董卓已来
    B.欲信大义于天下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西和诸戎,南抚吴越
◎ 2011年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第10课《隆中对》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面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孤不度德量力,欲大义于天下 将军既帝室之胄,义著于四海
    B.时人莫之也 高可二黍
    C.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谓为信然 先主曰:“!”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D.此可以援而不可图也 全石以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 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
    A.然操遂能克绍,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
  • 填空。
    (1)《隆中对》节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史学家。所著《_______》记载了_______三国的历史。
    (2)曹操比于袁绍,_______,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_______,_______。
  • 根据文章《隆中对》信息,将所缺部分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2段):____________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__段):刘备往见,诸葛亮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第__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 2011年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测试第10课《隆中对》的第三部分试题
  • 根据文章《隆中对》说说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文章《隆中对》说说诸葛亮为达到“成就霸业,统一中国”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文章《隆中对》说说,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_____其岩阻,西_____诸戎,南_____夷越,外_____孙权,内_____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刑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为划线的字注音,并解释加粗的字词。
    (     ) (     ) (     )
    跨州连郡者不可数_________________
    险而民_________________
    非惟天时,亦人谋_________________
    国富而不知存恤_________________
    浆_________________
    2.(1)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称呼,在文中标“()”的段落内出现了两处。请指出来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中“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本文中还有一个词和它同义,这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提出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句意,依次填入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保 抚 和 争锋 修
    B.保 和 抚 结好 修
    C.守 和 抚 结好 修
    D.守 抚 和 争锋 修
    4.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亲自率领着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州出发。
    B.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州出发。
    C.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发。
    D.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
    5.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刘表、刘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诸戎、夷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①礼贤下士,收罗人才;
    ②抚边境各民族;
    ③广布“仁义”;
    ④结好孙权,搞好外交;
    ⑤巩固荆、益基地;
    ⑥利用帝室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
    ⑦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
    ⑧摘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
  •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思考答题。
      关羽号称神勇,但其种种作为却令人颇有些不解:降曹后斩颜良诛文丑,明知当时刘备在袁绍手下,却杀袁绍大将,等于将刘备推向虎口。华容道放曹,诸葛亮审时度势当然知道曹操不能杀,一旦杀了则北方群雄并起,又将陷入更大的混战,只有三足鼎立,方能给刘备以喘息之机。所以,诸葛亮明知关羽会因情放了曹操,而故意派他去还这个人情。但关键在于,关羽却不知其中奥妙,仅因个人恩怨就不顾大局。此后,又与黄忠争先,大意失荆州前的“虎女不嫁犬子”之类言论,都不能不说是与忠义仁相悖的。关羽虽然神勇,却骄傲居功,刚愎自用,最后只能败走麦城,并连带引发了张飞、刘备之死。蜀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其他两大集团争衡了。每读至此,令人神伤。
      张飞勇猛暴躁,在刘氏集团中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他是刘备赖以牵制诸葛亮的最主要的制衡力量。
      诸葛亮最欣赏赵云,同时他也是赵云最欣赏的人。刘备长于心计,关羽傲物,张飞暴戾。赵云无法和他们肝胆相照,惟有诸葛亮智慧绝伦,是人中精华,深为赵云所信赖诚服。刘备虽然也对赵云恩宠有加,但他深知赵云是诸葛亮的人,虽放心让赵云去办任何事,但似乎并不把他当作兄弟。诸葛亮信任赵云,不管干什么,身边总带着赵云,连刘备去东昊招亲,诸葛亮也派赵云相随。他早已将一切计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贴贴,而只有赵云能按他的旨意去行事,只有赵云会将他的锦囊妙计当作圣旨,关、张二人都不会。
    1.划出语段中与话葛亮相关的语句,谈谈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阅读,你同意作者对关、张、刘、赵的评价吗?请任选其中之一,发表你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学习《隆中对》和阅读上文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200字以上的小随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