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人教版湖北省十堰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考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苍(qóng) 防(dī) 强(juè) 谆教诲(zūn)
    B、想(xiá) 落(zhuó)  (yī)   仙山阁(qióng)
    C、温(xīng) 静(tián)  (qiǎng)    鄙夷不(xiè)
    D、然(wǎng) (gěn)  智(ruì)     善睐(móu)
  • 下列选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万籁俱寂    登峰造极    举一返三    分道扬镳
    B、弛名中外    如愿以偿    玲珑剔透    言简意赅
    C、万籁俱寂    抑扬顿挫    茅塞顿开    探骊得珠
    D、谈笑风声    融会贯通    一愁莫展    鞭辟入里
  •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对于他提出的观点,大家都随声附和、一致认同并交口称赞,认为该观点切中了要害。
    B、这份材料中详实的内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从道听途说中是不可能得到的。
    C、武当山上的紫霄宫气势非凡,每年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D、王大妈特别会过日子,精打细算到了抠门的程度,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刘师傅今年40多岁挂零,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决定趁年轻多带几个徒弟。
    B、城管部门为响应十堰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号召,提出了“拆除违法建设,构建和谐家园”的口号。
    C、我们观察和描写一个事物,要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发现并表现它的特点。
    D、经霜的红叶,如霞似火,溢彩流丹,是一道最美的秋季里的风景线。
◎ 2012届人教版湖北省十堰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考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从上下文看,填入横线处的两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__________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__________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话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A、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小马路边上的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疏星。
    B、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
    C、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
    D、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小马路边上的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疏星。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捕蛇者说》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他著有有名的《柳河东集》。 
    B.《多收了三五斗》没有集中塑造一个人物,而是写了“旧毡帽们”一类人。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均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 
    D.“菲利普”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刻画的典型的小市民形象。 
  • 根据课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3)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刻画了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喻新颖传神,传诵千古的咏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堰市城区交通堵塞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上下班时候,被堵车龙能排几里地,给出行和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市有关部门为此采取了诸多措施,“交通堵塞”有所缓解,但问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为此,九(1)班准备举行“治理堵塞,人人有责”的主题班会,请做好以下工作。
    1、班主任老师请大家集思广益,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头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现实情况,分析一下堵车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决堵车问题,你有什么建议?(不少于两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届人教版湖北省十堰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考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弟弟的来信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 。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
      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这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
      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容易。”弟弟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 
      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来一点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 ,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显眼贴哪儿!” 
      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 
      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 
      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来信说他哭了。 
      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是没有回来。  年还没有过完,爹终是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 
      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钱车票。你知道吗?”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啊呀——是爹!” 
      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问,爹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菜,挣钱! 
      弟很快回信了,说: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 
    1、小说一共写了弟弟的_____次来信;从全文看,__________是这篇小说的线索。
    2、结合全文内容,按照弟弟来信反映出的思想感情变化的思路,仿照(1)句,填出相关内容。
    (1)厌恶:对清泉乡恶劣的环境            
    (2)感动:________________
    (3)欣喜:________________
    (4)信心: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开头弟弟说清泉乡“那不是人待的地方”,被爹打骂撵回去;后来爹去了一趟清泉小学,却哭着回来,“那不是人待的地方”,并要弟弟回家种反季节莱。这前后矛盾的言行说明爹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弟弟最后“决定了,不回去”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乡亲们的关爱和学生的成长、进步的鼓舞
    B.学校的需要和农村对知识的渴求
    C.对事业的理解和对未来的信心
    D.对教育工作的适应和对乡村生活的习惯
    5、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如用水在黑板上写字、吃蛇肉老鼠肉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小说的内容都是通过弟弟的来信传达出来的。这种正面描写的手法是这篇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 
    C.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既是写实,又是弟弟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D.小说用了不少对比,使情节比较曲折而又前后呼应。  
  •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享受人生
      “享受”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当做贬义词使用的。随着年纪增长,阅历增多,才知道这样理解未免狭窄。人来到世界上,美好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内容无限,你就是抓紧享用也只能仅得其中的一部分。老作家孙犁见几个年轻人在泰山极顶不欣赏风光,却围坐在一块巨石上大打扑克,他感叹道:扑克何处不能打?这泰山风光却能享受几回?你看,这讲的不是享受自然吗?     
      其实享受自然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生命中值得享受的东西很多很多。比如享受知识,享受艺术,享受刺激,享受情感,享受成功,享受环境,享受安宁,享受休闲,享受精神,享受孤独等等。生命之花就是靠这许多的享受来供养的,但事实上许多人一辈子也没有能够享受到生活的全部内容或最主要的内容。生命是博大丰富的,可享受的东西无穷之多;生命又是很短暂的,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稍纵即去。   
      当然,那种 剥削、占有、挥霍式的享受,是最低级而不入流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全面的享受,它实际是对生活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要达到这种境界,有两个前提。一是勇气,就是对生活的勇气。鲁迅说“直面人生”,古人说“舍我其谁”,现代人说“潇洒走一回”,这些都是说对生活要有勇气。对生命没有信心的人,不热爱生活的人,是不可能享受生命之果的。望高峰而却步,就看不到极顶风光;将出海而收帆,就体会不到惊涛骇浪。二是创造,生命之身是父母赠予的,而生命的意义却全靠后天开发。可以说,你有多少创造,就有多少享受。马克思、牛顿等人分别提出了一个新学说,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创造了一片新世界。因此,他们生命中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滋味,就多了一份特殊的享受。我们这些常人是无论如何难以得到的。这么说来,“享受生命”这句话又是多么沉重,就像说“我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敢开口说出的。但这种在高峰处的风光毕竟有人能享受到,它确实是生命的一部分。爱因斯坦、达尔文、爱迪生等人,当他们伟大的发现完成时,都说过类似的话:现在生与死对我都无所谓了。就是那些壮志未酬、行将赴死的勇士,如布鲁诺、文天祥等,他们将生命的炸弹作最后一掷,爆出无限的光热,通过凤凰涅槃得到了永生。他们不但生时享受事业之乐、理想之乐,身后还永享历史之功和人格之尊。     
      追求物质的进步和精神的自由是人类生存奋斗的最基本目标。我们劳动,斗争,牺牲,就是为了能在行动之后享受幸福的结果。但幸福又是个动态的东西,如想要独立高峰,就只有一座接一座地攀登,才能一次又一次地享受。可是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当登临一个山顶时,除了擦汗、喘气,却常忽略了这山的美丽,忘记欣赏脚下的林海,悬崖上的山花,还有天边的流云。这种享受若不经意便转瞬消失,若再无追求,也就再没有新的享受。但是请别忘记,造物者同时又制定了一条铁的规律,生命只有一次,并且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对生命的享受 不会那么从容,也不会没完没了。生命是一根甘蔗,甜甜的,吃一口就少一截。让我们好好地珍惜它,细细地品味它,尽情地享受它。(选自《时文精粹》,有改动)
    1、用文中原句说说“享受人生”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剥削、占有、挥霍式的享受,是最低级而不入流的享受。”这样的“享受”,你还能举出两例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真正享受人生的一个前提是对生活的勇气,请你为这个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所倡导的“享受”和我们平时讲的对衣食住行的“享受”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言文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 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天大雨,道不通(恰巧遇到)    
    B.扶苏数谏故(因为)
    C.爱士卒,楚人之(可怜)        
    D.为天下,宜多应者(倡导)
    2、翻译下面句子。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胜在分析形势后,估计“举大计”“宜多应者”。请你说说“宜多应者”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胜吴广在起义前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如“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和“夜篝火,狐鸣”,你对他们这两种做法有什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晏殊《浣溪沙》一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下面对《浣溪沙》一词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场景。
    B、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C、这首词作者抒发了美好事物衰败消逝的无可奈何的感情。
    D、词中似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人生问题。   
    2、自选角度,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这里拥有                    
    (2)遥望
      要求:①选题目(1)的,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篇幅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若出现真实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