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高三理科数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的第一部分试题
  • [     ]
    A.-2+4i
    B.-2-4i
    C.2+4i
    D.2-4i
  • 设集合A={x|x>3},B={x|},则A∩B=
    [     ]
    A.
    B.(3,4)
    C.(-2,1)
    D.(4,+∞)
  • 已知△ABC中,cotA=,则cosA=

    [     ]

    A、
    B、
    C、
    D、
  • 曲线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为
    [     ]
    A.x-y-2=0
    B.x+y-2=0
    C.x+4y-5=0
    D.x-4y-5=0
  • 已知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A1=2AB,E为AA1中点,则异面直线BE与CD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

    A、
    B、
    C、
    D、
  • 已知向量a=(2,1),a·b=10,|a+b|=5,则|b|=

    A.
    B.
    C.5
    D.25
  • 设a=log3π,b=log2,c=log3,则

    [     ]

    A.a>b>c
    B.a>c>b
    C.b>a>c
    D.b>c>a
◎ 2009年高三理科数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的第二部分试题
  • 若将函数y=tan(ωx+)(ω>0)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后,与函数y=tan(ωx+)的图象重合,则ω的最小值为
    [     ]
    A、
    B、
    C、
    D、
  • 已知直线y=k(x+2)(k>0)与抛物线C:y2=8x相交于A、B两点,F为C的焦点,若|FA|=2|FB|,则k=(   )

    A、
    B、
    C、
    D、
  • 甲、乙两人从4门课程中各选修2门,则甲、乙所选的课程中至少有1门不相同的选法共有
    [     ]
    A.6种
    B.12种
    C.30种
    D.36种
  • 已知双曲线C:(a>0,b>0)的右焦点为F,过F且斜率为的直线交C于A、B两点.若=4,则C的离心率为(   )
    A、
    B、
    C、
    D、
  • 纸制的正方体的六个面根据其方位分别标记为上、下、东、南、西、北,现在沿该正方体的一些棱将正方体剪开、外面朝上展平,得到右侧的平面图形,则标“△”的面的方位是

    [     ]

    A.南
    B.北
    C.西
    D.下
  • 的展开式中x3y3的系数为(    )。
  • 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5=5a3,则(    )。
◎ 2009年高三理科数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的第三部分试题
  • 设OA是球O的半径,M是OA的中点,过M且与OA成45°角的平面截球O的表面得到圆C.若圆C的面积等于,则球O的表面积等于(    )。
  • 已知AC、BD为圆O:x2+y2=4的两条相互垂直的弦,垂足为M(1,),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
  • 设△ABC的内角A、B、C的对边长分别为a、b、c,cos(A-C)+cosB=,b2=ac,求∠B。
  • 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AC,D、E分别为AA1、B1C的中点,DE⊥平面BCC1
    (Ⅰ)证明:AB=AC;
    (Ⅱ)设二面角A-BD-C为60°,求B1C与平面BCD所成的角的大小。
  • 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1=1,Sn+1=4an+2,
    (Ⅰ)设bn=an+1-2an,证明数列{bn}是等比数列;
    (Ⅱ)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 某车间甲组有10名工人,其中有4名女工人;乙组有5名工人,其中有3名女工人.现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层内采用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从甲、乙两组中共抽取3名工人进行技术考核.
    (Ⅰ)求从甲、乙两组各抽取的人数;
    (Ⅱ)求从甲组抽取的工人中恰有1名女工人的概率;
    (Ⅲ)记ξ表示抽取的3名工人中男工人数,求ξ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
  • 已知椭圆C:的离心率为,过右焦点F的直线l与C相交于A、B两点,当l的斜率为1时,坐标原点D到l的距离为
    (Ⅰ)求a,b的值;
    (Ⅱ)C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当l绕F转到某一位置时,有成立?若存在,求出所有的P的坐标与l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 设函数f(x)=x2+aln(1+x)有两个极值点x1,x2,且x1<x2
    (Ⅰ)求a的取值范围,并讨论f(x)的单调性;
    (Ⅱ)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