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2008学年北师大版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平面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 如图,工人师傅砌门时,常用木条EF固定矩形门框ABCD,使其不变形,这种做法的根据是
    [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矩形的对称性
    C.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D.三角形的稳定性
  • 据报道,深圳市08年中考人数比去年增长近万人,达到了约5.6×104人,这个数据是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它有几个有效数字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
    A.2x2×3x3=6x6
    B.x3+x3=x6
    C.(x+y)2=x2+y2
    D.(x3m÷x2m=xm
  • 如图,△ABC≌△CDA,并且AB=CD,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
    A.∠1=∠2
    B.AC=CA
    C.∠D=∠B
    D.AC=BC
  • 木工师傅想用木条制作一个三角形,现有长度为12cm、7cm、5cm、3cm的4根木条供他选用,他的选法有
     [     ]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 计算:(﹣3)﹣2=(     )
◎ 2007-2008学年北师大版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一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6,一条直角边长为x,则另条一直角边y可表示为(     )
  • 假设小蚂蚁在如图所示的地砖上自由爬行,它最终没有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为(     )
  • 如图,AB∥CD,EG⊥AB,垂足为G.若∠1=50°,则∠E= (     )度.
  • 如图,如果AB∥CD,∠ α=121°,∠ γ=27°,则∠ β= _________ 度.
  • 如图,在点数是1~10共十张同样花色扑克牌中,有两张明牌,其余都是暗牌,某同学从暗牌中任意抽一张牌,其点数恰好在两张明牌之间的概率是(      ).
  • 先化简,再求值:[(x+y)2﹣(x﹣y)(x+y)﹣2y(x﹣2y)]÷(2y),其中x=2008,y=
◎ 2007-2008学年北师大版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如图,直线a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并说明这个轴对称图形是一个什么图形,它一共有几条对称轴.
  • 尺规作图(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不必写作法,但要保留作图痕迹)已知∠ α和线段a,作一个三角形,使其一个内角等于∠α,另一个内角等于2∠ α,且这两个内角的夹边等于2a.
  • 如图所示,要想判断AB是否与CD平行,我们可以测量哪些角;请你写出三种方案,并说明理由.
  • 某小商店开展购物摸奖活动,声明:购物时每消费2元可获得一次摸奖机会,每次摸奖时,购物者从标有数字1,2,3,4,5的5个小球(小球之间只有号码不同)中摸出一球,若号码是2就中奖,奖品为一张精美图片.
    (1)摸奖一次时,得到一张精美图片的概率是多少?得不到精美图片的概率是多少?
    (2)一次,小聪购买了10元钱的物品,前4次摸奖都没有摸中,他想:“第5次摸奖我一定能摸中”,你同意他的想法吗?说说你的想法.
  • 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某中学组织了一次大型长跑比赛,甲、乙两人在比赛时,路程S(米)与时间t(分钟)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答下列问题.
    (1)这次长跑比赛的全程是多少米?先到达终点的人比另一个人领先多少分钟?
    (2)乙是学校田径队运动员,十分注意比赛技巧,比赛过程分起跑、途中跑、冲刺跑三阶段,经历了两次加速过程.问第4分钟时乙还落后甲多少米?
    (3)假设乙在第一次加速后,始终保持这个速度继续前进,那么请你估计甲、乙两人谁先到达终点?请说明你估计的理由.
  • 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沿着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再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摆放在平面上,成如下右图的形式,使点B、F、C、D在同一条直线上.
    (1)试说明EF∥AC;
    (2)若PB=BC,请找出图中与此条件有关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说明其全等的理由.
  • 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单位:分)之间有如下关系(其中0≤x≤30)
    (1)上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那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提出概念所用时间为几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3)从表格中可知,当提出概念所用时间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当提出概念所用时间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
    (4)根据表格大致估计当提出概念所用时间为23分钟时,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是多少.
  • 数学课上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在△ABC和△DCB中,AB=DC,要使△ABC≌△DCB,则还需增加的一个条件是.”
    学生甲说:可以添条件∠A=∠D.
    学生乙说:不对!如果添∠A=∠D,再加上条件AB=DC,BC=BC,岂不是“边边角”了.
    老师请聪明的你判断能不能添条件“∠A=∠D”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