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学年人教版河南省信阳市光山高一上学期化学10月月考试题(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该分类回收。生活中废弃的铁锅、铝制的易拉罐、铜导线等可以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它们属于
    [     ]
    A.氧化物
    B.盐
    C.碱
    D.金属或合金
  • 下列属于电解质并能导电的物质是
    [     ]
    A.熔融的NaCl
    B.KNO3溶液
    C.Na
    D.酒精
  • 单晶硅是制作电子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科学家预计,到2011年一个电脑芯片上将会集成10亿个晶体管,其功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这对硅的纯度要求很高。用化学方法可制得高纯度硅,其化学方程式为 : ①SiO2+2CSi+2CO ②Si+2Cl2SiCl4 ③SiCl4+2H2Si+4HCl,其中反应①和③属于
    [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 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
    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C.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
    D.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 苹果汁是人们喜爱的饮料。由于此饮料中含有Fe2+,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由淡绿色变为棕黄色。若榨汁时加入维生素C,可有效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
    [     ]
    A、氧化性
    B、还原性
    C、碱性
    D、酸性
  • 在相同条件下,下列各组气体中,分子数一定相同的是
    [     ]
    A.14g N2和32g O2
    B.34g NH3和4g H2
    C.2L CO2和2L H2O
    D.11.2L O2和0.5mol O2
  •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80g硝酸铵中含有氮原子数为NA
    B.在常温常压下,11.2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C.2mol金属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共失去了4NA个电子
    D.16g氧气和16g臭氧所含的原子数均为NA
  • 在同温同压下,A容器中的氧气(O2)和B容器中的氨气(NH3)所含的原子个数相同,则A、B两容器中气体的体积之比是

    [     ]

    A.1:2
    B.2:1
    C.2:3
    D.3:2
◎ 2010学年人教版河南省信阳市光山高一上学期化学10月月考试题(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448mL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质量为1.28g,该气体的摩尔质量约为
    [     ]
    A.64g
    B.64
    C.64g/mol
    D.32g/mol
  • 现有A、B、C三种化合物,各取40g相混合,完全反应后,得B18g,C49g,还有D生成。已知D的式量为
    106。现将22gA和11gB反应,能生成D
    [     ]
    A.1mol
    B.0.5mol
    C.0.275mol
    D.0.25mol
  •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混合后,再加足量的稀硝酸,仍有沉淀存在的是
    [     ]
    A. K2CO3、CaCl2
    B. AgNO3、HCl
    C. NaOH、CuSO4
    D. Na2CO3、BaCl2
  • 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

    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32-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
    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4+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 能把Na2SO4、NH4NO3、KCl、(NH4)2SO4四瓶无色溶液加以区别的一种试剂是(必要时可以加热)
    [     ]
    A.BaCl2
    B.NaOH
    C.Ba(OH)2
    D.AgNO3
  •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浓H2SO4稀释时,应将H2SO4慢慢加到H2O中,并及时搅拌和冷却
  • 已知反应3S+6KOH(浓)2K2S+K2SO3+3H2O,则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质量比是
    [     ]
    A.3∶1
    B.1∶3
    C.2∶1
    D.1∶2
  • 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
    2KClO3+H2C2O4+H2SO4==2ClO2↑+K2SO4+2CO2↑+2H2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B.ClO2是还原产物
    C.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
    D.1molKClO3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
◎ 2010学年人教版河南省信阳市光山高一上学期化学10月月考试题(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根据反应式:(1)2Fe3++2I-=2Fe2++I2,(2)Br2+2Fe2+=2Br-+2Fe3+,可判断离子的还原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     ]
    A.Br-、Fe2+、I-
    B.I-、Fe2+、Br-
    C.Br-、I-、Fe2+
    D.Fe2+、I-、Br-
  • 将8克SO3加入X克水中,所形成的溶液里,SO42-和水分子个数比为1:5,则X等于
    [     ]
    A.9克
    B.10.8克
    C.12.4克
    D.15.6克
  • 在 K2Cr2O7 + 14HCl====2KCl + 2CrCl3 + 3Cl2↑+ 7H2O反应中。
    (1)__________元素被氧化,__________是氧化剂,氧化产物是__________;
    (2)此反应若转移了12mol的电子,则生成氯气__________L(标准状况)。
  • 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或者提纯,常采用的方法有: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加热分解等。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采用什么方法?
    (1)实验室中的石灰水久置,液面上常悬浮有CaCO3微粒。可用___________方法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微粒。
    (2)提取碘水中的碘,用__________方法。
    (3)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水,可采用___________方法。
    (4)淡化海水,可采用_________方法。
    (5)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可用___________方法。
  • 已知在标况下的四种气体①6.72LCH4 ②3.01×1023个HCl分子 ③13.6克H2S ④0.2molNH3 用相应的序号填写下列空白:
    (1)体积最大的是_________;
    (2)密度最大的是_________;
    (3)质量最小的是_________;
    (4)含氢原子数最少的是_________。
  • (1)含有相同氧原子数的CO和CO2,其质量比为__________;同温同压下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
    (2)标准状况下,CO2和CO的混合气体15g,体积为11.2L,则此混合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是________, CO2和CO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
  • 近闻美国和日本正在研究用Na2SO3吸收法作为治理SO2污染的一种新方法。第一步是用Na2SO3溶液吸收SO2生成NaHSO3;第二步是加热吸收液,使之重新生成Na2SO3,同时得到含高浓度SO2的副产品。试写出上述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一固体粉末,其中可能含有Na2CO3、NaCl、Na2SO4、CuCl2、Ba(NO3)2、K2CO3、K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现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
    (1)将该粉末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
    (2)在滤出的沉淀中加入稀硝酸,有部分沉淀溶解,同时产生无色气体。
    (3)取滤液做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未见紫色火焰。由上述现象推断:
    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__。
  • 实验室加热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若收集到标准状况下6.72LO2,至少需要多少克氯酸钾?同时生成氯化钾的物质的量为多少mol?
  • 根据反应式:(1)2Fe3++2I-=2Fe2++I2,(2)Br2+2Fe2+=2Br-+2Fe3+,可判断离子的还原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     ]
    A.Br-、Fe2+、I-
    B.I-、Fe2+、Br-
    C.Br-、I-、Fe2+
    D.Fe2+、I-、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