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化学第四章第四节课时1 氨(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氨水显弱碱性的主要原因是
    [     ]
    A.通常状况下,氨的溶解度不大
    B.氨水中的NH3·H2O电离出少量的OH-
    C.溶于水的氨分子只有少量电离
    D.氨本身的碱性弱
  • 下列有关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氨气易溶于水,可以用来做喷泉实验 ②氨水的密度比水小,且浓度越大,其密度越大
    ③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气 ④氨易液化,工业上可用氨作制冷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下列不属于铵盐的共同性质的是
    [     ]
    A.易溶于水
    B.与苛性钠共热产生NH3
    C.都是晶体
    D.受热分解都产生NH3
  • 下列过程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     ]
    A. N2→NO
    B. NH3→NH4NO3
    C. N2→NH3
    D. N2NO3-
  •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NH3·H2O不稳定,故可用来做喷泉实验
    B.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体现了氨气的还原性
    D.NH3液化放出大量的热,液氨不能用作制冷剂
  • 可用来干燥氨气的有
    [     ]
    A.浓硫酸
    B.碱石灰
    C.氯化钙
    D.五氧化二磷
  • 某同学弄清楚喷泉实验的原理后,有了一个创新的想法,如果改换一下烧瓶内的气体,改换一下胶头滴管和烧杯内的液体,也应该可以做喷泉实验。他用课本上所用的装置实际做了一下,果真得到了美丽的喷泉。那么,下列组合中不可能是该同学所设计的组合的是
    [     ]
    A.氯化氢和水
    B.氧气和水
    C.二氧化碳和NaOH溶液
    D.氯气和NaOH溶液
  • 能将NH4Cl、(NH4)2SO4、NaCl、Na2SO4,4种无色溶液一一区分开的一种试剂是
    [     ]
    A.NaOH溶液
    B.BaCl2溶液
    C.AgNO3溶液
    D.Ba(OH)2溶液
◎ 人教版高一化学第四章第四节课时1 氨(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为了更简便地制取干燥的NH3,下列方法中适合的是
    [     ]
    A.NH4Cl与浓H2SO4混合共热,生成的气体用碱石灰进行干燥
    B.N2+3H22NH3,用烧碱进行干燥
    C.加热浓氨水,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D.加热NH4HCO3,气体用P2O5干燥
  • 下列过程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     ]
    A.把空气液化得到液态的氮
    B.NH4HCO3NH3↑+H2O+CO2
    C.NH3+HCl=NH4Cl
    D.N2+3H22NH3
  • 已知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率越快。如图所示为气体扩散的实验,两种气体扩散相遇时形成白色烟环。下列关于物质甲、乙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硫酸
    B.甲是浓盐酸,乙是浓氨水
    C.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盐酸
    D.甲是浓硝酸,乙是浓氨水
  • 任何铵盐都具有的性质是
    [     ]
    ①都溶于水 ②都是晶体 ③都有氨的刺激性气味 ④加热后都放出氨气 ⑤与强碱混合加热都有氨气放出 ⑥加热后都会分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⑥
  • 室温时,在体积相同的容器内混合下列气体,混合后压强最小的是
    [     ]
    A.100 mL H2和50mL O2
    B.100 mL HCl和100 mL NH3
    C.100 mL NO和100 mL O2
    D.100mL N2和200 mL H2
  • 在1 L 1 mol/L的氨水中
    [     ]
    A.含有1 mol NH3分子
    B.只含NH3和NH4+两种微粒
    C.含1 mol NH3·H2O
    D.含NH3、NH3·H2O、H2O三种分子,还含有NH4+、OH-、H+等离子
  • 如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 已知NH3极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有机溶剂CCl4,下列装置中不适宜用作NH3尾气吸收装置的是
    [     ]
    A.
    B.
    C.
    D.
◎ 人教版高一化学第四章第四节课时1 氨(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
    [     ]
    a(干燥气体)
    b(液体)
    A.
    NO 
    B.
    CO2
    4 mol/L NaOH溶液
    C.
    Cl2
    饱和NaCl溶液
    D.
    NH3 
    1 mol/L盐酸
  •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某同学在实验室内发现了一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根据气味判断可能是氨气,但不知是否确实是氨气,下列提供的方法中,你认为能帮他检验是否为氨气的是
    [     ]
    A.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
    B.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
    C.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
    D.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
  •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
    ①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向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____________。
    (2)利用图3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__。
    A.Cu与稀盐酸 B.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H2SO4 D.NH4HCO3与稀盐酸
    (3)在图3锥形瓶中加入酒精,瓶外放一水槽,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__。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4)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1、2是______ (填“增大” 或“减小”)上部烧瓶内的压强。图3是
    ______(填“增大”或 “减小”)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图________原理相似。
  • 回忆实验室制取O2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加热NH4Cl和Ca(OH)2制取NH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1)反应原理设计实验室制氨气装置图(可用简笔画表示)。
    (3)下列气体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____(填字母,下同),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是____。
    a.NH3 b.NO c.NO2
    (4)为何不用加热NH4Cl固体的方法制取氨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检验氨气已收集满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农业上常用的氮肥,主要有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铵等铵盐。铵盐有“三解”,请填写下列空白:
    (1)铵盐的溶解:铵盐____于水。
    (2)铵盐的热解:铵盐____易分解。①氯化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铵盐的碱解:任何铵盐遇碱共热都产生_________,这既是实验室制_________的方法,也可用于____的检验,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室里用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氨气。
    (1)用试管中的药品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表格的形式列出图中装置的错误之处,并用文字简要说明应如何改正。
  • 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由NO、O2、NH3、CO2、HCl中的两种或几种组成。室温下50 mL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浓硫酸,体积减少至40 mL,再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体积减少到20 mL,余下的气体接触空气后立即变色。则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气体,其同温、同压下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_ 。此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气体,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图表示A、B、C、D、E五种含氮物质相互转化的关系图,其中A、B、C、D常温下都是气体,B为红棕色,写出A、B、C、D、E的化学式和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各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B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_。
    (2)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A→C__________________ ②D→C___________________
    ③B→E__________________ ④C→B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