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化学高考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集训二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部分试题
  • 氢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上海最新研发的“超越”3号氢燃料电池轿车,每行驶100 km仅耗氢1 kg左右,同时消耗氧气约为
    [     ]
    A. 100 mol
    B. 250 mol
    C. 500 mol
    D.1000 mol
  • 下图是某“泡腾片”的标签。将这样一粒泡腾片放入水中,药片完全溶解,同时产生大量气泡,这个过程
    [     ]
    A.溶解了500 mg的Ca2+
    B.释放了224mL(标准状况)的气体
    C.发生了反应:CO32-+2H+==CO2↑+H2O
    D.说明了柠檬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 实验中需用1.0 mol·L-1的CuSO4溶液950 mL,配制时选用容量瓶的规格和称取药品的质量分别为
    [     ]
    容量瓶规格 
    CuSO4质量 
    A.
    1000mL
    152 g
    B.
    950 mL
    152 g
    C.
    1000mL
    160 g
    D.
    500 mL
     80 g
  • 下列有关0.5 mol氯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其质量为35.5g
    B.含17 mol质子
    C.含9 mol电子
    D.摩尔质量为17. 75 g.mol-1
  • 含有电子数均为3.01×1024的NH3和CH4,两者一定具有相同的
    [     ]
    A.质量
    B.体积
    C.物质的量
    D.氢原子数
  • 下列是小刚同学在实验室中配制0.1 mol·L-1的NaOH溶液时的部分操作,其中能导致实际浓度偏高的是
    [     ]
    A.定容并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B.溶解氢氧化钠固体后,趁热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     
    C.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D.转移溶解的溶液后,玻璃棒和烧杯未洗涤
  •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标准状况下,5.6L一氧化氮和5.6L氧气混合后的分子总数为0.5NA
    B. 1 mol乙烷分子含有8NA个共价键
    C. 58.5g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NA个氯化钠分子
    D. 在1 L0.1 mol·L-1碳酸钠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大于0. 1NA
◎ 高三化学高考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集训二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二部分试题
  • 标准状况下VL氨气溶解在1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mL-1),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g·mL-1,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
    A.ρ=(17V+22400)/(22.4+22.4V)
    B.w=17c/(1000ρ)
    C.w=17V/(17V+22400)
    D.c=100Vρ/(17V+22400)
  • 14C常用于测量出土文物的存在年代。7 g14C原子形成的石墨中所含质子数约为
    [     ]
    A. 3.01×1023
    B. 3×6.02×1023
    C. 6×6.02×1023
    D. 7×6.02×1023
  • 1个硫原子的质量为ag,1个,12C原子的质量是b g,若NA只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②m g硫原子的物质的量为mol
    ③硫原子的摩尔质量为aNA g
    ④ag硫原子所含的电子数为16 mol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 下列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于0.1 mol·L-1的是
    [     ]
    A.将0.1 mol氨充分溶解在1L水中
    B.将10 g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与990 g水混合
    C.将8 g三氧化硫溶于水并配成1L溶液
    D.将0.1 mol氧化钾溶于水并配成1L溶液
  •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1 mol甲醇中含有C-H键的数目为4NA
    B.25℃,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1NA
    C.标准状况下,2.24L己烷含有分子的数目为0.1NA
    D.常温常压下,Na2O2与足量H2O反应,共生成0.2 molO2,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4NA
  • 把500 mL含有BaCl2和KCl的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取一份加入含amol硫酸钠的溶液,恰好使钡离子完全沉淀,另取一份加入含b mol硝酸银的溶液,恰好使氯离子完全沉淀。则该混合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
    [     ]
    A. 0.1(b-2a) mol·L-1
    B. 10(2a-b) mol·L-1
    C. 10(b-a) mol·L-1
    D. 10(b-2a) mol· L-1
  • .同温同压下,xg气体甲和yg气体乙占有相同的体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x:y等于甲与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B.x:y等于等质量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之比
    C.x:y等于同温同压下甲与乙的密度之比
    D.y:x等于同温同体积下等质量的甲与乙的压强之比
◎ 高三化学高考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集训二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三部分试题
  • 在硫酸铝、硫酸钾和明矾的混合溶液中,如果SO42-的浓度为0.40 mol·L-1,当加入等体积0.40 mol·L-1
    KOH溶液时, 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则反应后溶液中K+的浓度最接近于
     [     ]
    A.0.25 mol·L-1
    B.0.45 mol·L-1
    C.0.50 mol·L-1
    D.0.90 mol·L-1
  • 某品牌矿泉水特征性指标数如右表所示。该矿泉水中偏硅酸(H2SiO3)物质的量浓度最小值为____mol·L-1
    (1g=1×106 μg)。该矿泉水含碳酸氢根离子而显弱碱性,这是因为碳酸氢根离子发生了____ 反应(填“水解”或“中和”)。
  • 某学校课外探究小组成员欲探究高锰酸钾除去水体异味的效果,需要配制850 mL 0.06 mol·L-1高锰酸钾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确配制上述所要求的物质的量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需要的玻璃仪器有容量 瓶(规格为______)、________、烧杯、胶头滴管。
    (2)为了准确配制这种溶液,该探究小组需要用托盘天平称量高锰酸钾晶体的质量是_______。若取用850 mL的这 种溶液,则还需要的仪器及规格是____。
    (3)正确配制上述高锰酸钾溶液,定容、摇匀后,某同学发现容量瓶中液体的液面低于刻度线,该同学又用胶头滴管滴加蒸 馏水至刻度线,请你评价该同学的做法:____。
  • 金是一种贵重金属,已知金的摩尔质量为M kg·mol-1,密度为ρ kg·m-3,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 mol-1,则:
    (1)1个金原子的质量为____kg。
    (2)1kg金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mol。
    (3)1m3金所含原子数目为____________ 。
    (4)100个金原子占有的体积为 ______________m3
  • 根据下列各题所给出的数据,可分别求出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或“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试判断并求解。
    (1)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若VL某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n个OH-,则可求出此溶液中_____为____。
    (2)已知某氢氧化钠溶液中Na+与H2O的个数之比为1:a,则可求出此溶液中 __________为________ 。
    (3)已知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能溶解500体积的氯化氢,则可求出标准状况下氯化氢饱和溶液中_________ 为 _______________。
    (4)已知将100 mL氯化铝的水溶液加热蒸干灼烧,可得到白色固体b g,则可求出原氯化铝溶液中_________ 为 ____________。
  • 实验室中有一瓶浓度均为0.1 mol·L-1的Na2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量取100 mL置于锥形瓶中,向其中逐滴加入0.2 mol·L-1的Ba(OH)2溶液并不断搅拌,使反应充分进行(假设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两者之和)。
    (1)当加入50 mL Ba(OH)2溶液时,所得溶液中溶质为________,其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mol·L-1
    (2)当溶液中沉淀量达到最大时,所加Ba(OH)2溶液的体积为____mL,所得溶液中溶质为 ________,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____mo1·L-1
  • 在100 mE稀盐酸中加入混合均匀的NaHCO3和KHCO3固体粉末,充分反应后使气体全部逸出。下图是加入粉末的质量与产生CO2体积(标准状况下)的关系曲线。请计算:
    (1)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
    (2)若粉末的质量为xg,该盐酸的体积为140 mL,则恰好反应时x的值为_________ 。
    (3)若取该盐酸120 mL,则当加入58.5g粉末时,放出CO2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