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2010学年度人教版高二下学期十一县市化学期中联考试卷(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化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下列关于生活与化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的小包装食品已被广泛接受,为了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在包装袋中常放入生石灰
    B.苯酚具有杀菌止痛效果,既可用于环境消毒,也可直接用于皮肤消毒
    C.福尔马林是一种良好的消毒剂,也可用来消毒自来水
    D.保护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应用温水溶解洗衣粉
  • 根据下列物质的名称,就能确认是纯净物的是
    [     ]
    A.溴乙烷
    B.二溴乙烷
    C.已烯
    D.淀粉
  • 1体积某气态烃和2体积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后,最多还能和6体积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由此可以断定原气态烃是(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
    [     ]
    A.乙炔
    B.丙炔
    C.丁炔
    D.丁二烯
  • 下列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三组峰的是

    [     ]

    A.2,2,3,3一四甲基丁烷
    B.2,3,4一三甲基戊烷
    C.3,4一二甲基己烷
    D.2,5一二甲基己烷
  • 用硫酸酸化的CrO3遇酒精后,其颜色会从红色变为蓝绿色,用这个现象可以测得汽车司机是否酒后开车。反应的方程式为2CrO3 + 3C2H5OH + 3H2SO4 == Cr2(SO4)3 + 3CH3CHO + 6H2O,此反应的氧化剂是
    [     ]
    A.H2SO4
    B.CrO3
    C.Cr2(SO4)3
    D.C2H5OH
  •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用硫酸酸化的CrO3遇酒精后,其颜色会从红色变为蓝绿色,用这个现象可以测得汽车司机是否酒乙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2H++CO32-== CO2↑+H2O
    B.用硫酸酸化的CrO3遇酒精后,其颜色会从红色变为蓝绿色,用这个现象可以测得汽车司机是否酒醋酸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CH3COOH+OH-→CH3COO-+H2O
    C.用硫酸酸化的CrO3遇酒精后,其颜色会从红色变为蓝绿色,用这个现象可以测得汽车司机是否酒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2C6H5O-+CO2+H2O2C6H5OH+CO32-
    D.用硫酸酸化的CrO3遇酒精后,其颜色会从红色变为蓝绿色,用这个现象可以测得汽车司机是否酒甲醛溶液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共热 HCHO+4[Ag(NH3)2]++4OH-CO32-+2NH4++4Ag↓+6NH3+2H2O
  • 分子式为CnH2n+1OH(n1)的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n的最小值是
    [     ]
    A.2
    B.3
    C.4
    D.5
◎ 2009-2010学年度人教版高二下学期十一县市化学期中联考试卷(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它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     ]
    ①加成; ②水解; ③酯化; ④氧化; ⑤中和; ⑥消去; ⑦还原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⑤⑥⑦
    D.②③④⑤⑥⑦
  • 已知苯环上由于取代基的影响,使硝基邻位上的卤原子的反应活性增强,现有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1mol该有机物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并共热,充分反应后最多可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a(不考虑硝基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则a是
    [     ]
    A.5mol 
    B.6mol
    C.7mol 
    D.8mol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苯中混有苯酚用溴水除去
    B.将铁屑、溴水、苯混合制溴苯
    C.用3mL乙醇、2mLH2SO4、2mL冰醋酸制乙酸乙酯,为增大反应速率,现改用6mL乙醇、4mLH2SO4、4mL冰醋酸
    D.丙烷中混有乙烯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杂
  • 已知互为同分异构体(称作“顺反异构体”),则化学式为C3H5Cl的链状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 10g某一元醇A和乙酸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某酯17.6g,还回收未反应的醇A0.8g,则A 为
    [     ]
    A.甲醇
    B.乙醇
    C.苯甲醇
    D.1-丁醇
  • 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5H11Cl,分析数据表明:分子中有两个-CH3、两个-CH2-、一个和一个
    -Cl,它的可能的结构有几种
    [     ]
    A.2
    B.3
    C.4
    D.5
  •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用玉米、植物秸秆等作原料制造乙醇,用作汽车的燃料
    B.利用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可以生产甘油和肥皂
    C.淀粉与纤维素分子式都为(C6H10O5)n而结构不同,所以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D.1mol羟基含有电子数10NA
◎ 2009-2010学年度人教版高二下学期十一县市化学期中联考试卷(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现有苯酚的乙醇溶液,若用该溶液回收苯酚,可供选用的操作有
    ①加适量盐酸;②蒸馏;③过滤;④分液;⑤加足量的NaOH溶液;⑥加足量的FeCl3溶液;⑦加适量的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⑧加足量的浓溴水;⑨加热;⑩通入过量的CO2。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
    A.⑦⑨②
    B.⑧③①②
    C.⑥②①④
    D.⑤②⑩④
  • 已知:将乙醇和浓硫酸反应的温度控制在140℃,乙醇会发生分子间脱水,并生成乙醚,其反应方程式为
    ,用浓硫酸与分子式分别为C2H6O和C3H8O的醇的混合液反应,可以得到醚的种类有
    [     ]
    A.1种
    B.3种
    C.5种
    D.6种
  • (1)命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对分子质量为72且沸点最低的烷烃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
  • 有机物A与乙酸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质量一定,完全燃烧后产生的水的质量也一定,回答:
    (1)满足题干条件的A应与乙酸具有相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与乙酸相对分子质量相等,且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发生酯化反应,则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
    (3)若A由四种元素形成的两种官能团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与乙酸相等,且分子中氢原子都不与碳原子相连,则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
    (4)若A分子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13.33%,其余为C、H且其原子个数比为1:1,且A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00,则A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
  • 已知-氨基酸在一定条件下能与亚硝酸(HNO2)反应得到-羟基酸。如,试根据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回答有关的问题(产物中生成的H2O等小分子均省略):
    (1)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A_________B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
    (2)将等物质的量的混合置于一反应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成肽反应,则最多生成_________种二肽。
  • 已知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如下转化:
    物质B是一种可以作为药物的芳香族化合物,请根据下图(所有无机产物均已略去)中各有机物的转变关系回答问题:
    (1)A、B的结构简式为: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
    (2)G、D反应生成H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定条件下,能够与1mol F发生反应的H2的最大用量是:_______ mol。
    (4)G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能与金属反应且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中学课本中介绍了如下实验: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待铜丝表面变黑后立即把它插入盛有约2mL乙醇的试管里,反复操作几次。请你评价若用上述方法制取乙醛存在哪些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制取乙醛,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粗黑线表示乳胶管。填写下列空白 
    (2)甲装置常常浸在70~80℃ 的水浴中,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先加热玻璃管乙中的镀银铜丝,约1分钟后鼓入空气,此时铜丝即呈红热状态。若把酒精灯撤走,控制一定的鼓气速度,铜丝能长时间保持红热直到实验结束。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试管丁中用水吸收产物,则要在导管乙、丙之间接上戊装置,其连接方法是(填戊装置中导管代号):乙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丙。
  • 有机物A可由葡萄糖发酵得到,也可从酸牛奶中提取。纯净的A为无色粘稠液体,易溶于水。为研究A的组成与结构,进行了如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