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化学新课程教学质量抽样监测的第一部分试题
  • 2010年4月7日,俄罗斯科学家宣布在实验中获得了两种新原子。下列有关这两种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质量数均超过质子数的两倍
    B.互称为同位素
    C.中子数分别为176,177
    D.是同一种核素
  • 水热反应是指在高温高压的水环境条件下,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技术。水热反应不仅能实现二氧化碳到有机物的转化,还可以将有机质转化成矿物能源,也可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成煤炭等资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水热反应一定包含化学变化
    B.水热反应可以降低自然界中碳的含量
    C.水热反应可以改善温室效应
    D.水热反应可重建地球上碳资源的和谐循环
  •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 Ca2+、Na+、NO3-、SO42-
    B. H+、Na+、CH3COO-、I-
    C. Ba2+、OH-、Na+、Br-
    D. ClO-、Na+、S2-、OH-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非电解质
    B.共价化合物一定不是强电解质
    C.离子化合物一定不含共价键
    D.置换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mol NH2-含有10NA个电子
    B.32 g甲烷中含有2NA个C-H键
    C.5.3 g Na2CO3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溶液中CO32-的数目为0. 05NA
    D.1 mol Na2O2与足量H2O反应,转移电子数为2NA
  • 已知同周期X、Y、Z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在三种元素中,元素Z的非金属性最强
    B.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逐渐增强
    C.Y元素一定是硫
    D.H3ZO4一定是强氧化性酸
  • 对于0.1 mol/L的Na2S溶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溶液中阴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c(S2-)>c(OH-)>c(HS-)
    B.c(Na+)=2c(S2-)+c(OH-)+c(HS-)
    C.c(Na+)=c(S2-)+c(HS-)
    D.向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能促进水的电离
◎ 2011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化学新课程教学质量抽样监测的第二部分试题
  • 有关Na2CO3和NaHCO3的性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相同温度下,等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的碱性比较,前者更强
    B.常温时水溶性:Na2CO3>NaHCO3
    C.在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前者不分解,后者分解
    D.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加入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前者产生沉淀,后者不产生沉淀
  • 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既能杀菌、消毒,又能絮凝净水的水处理剂。工业制备高铁酸钾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Fe(OH)3+ClO-+OH-→FeO42-+Cl-+H2O(未配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由上述反应可知,Fe(OH)3的氧化性强于FeO42-
    B.高铁酸钾中铁显+6价
    C.上述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D.K2FeO4处理水时,不仅能消毒杀菌,而且生成的Fe3+水解形成Fe(OH)3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
  • 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图中五点Kw间的关系:B>C>A=D=E
    B.若从A点到D点,可采用在水中加入少量酸的方法
    C.若从A点到C点,可采用温度不变时在水中加入适量NH4Cl固体的方法
    D.若处在B点时,将pH=2的硫酸与pH=10的KOH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中性
  • 某地污水中含有Zn2+、Hg2+、Fe3+和Cu2+四种阳离子。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的从该污水中回收金属铜的方案如下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三种实验方案中都能制得纯净铜
    B.乙方案中加过量铁粉可以将四种阳离子全部还原
    C.甲方案中的反应涉及置换、分解、化合、复分解四种反应类型
    D.丙方案也发生环境污染
  • 某温度下,CO2饱和溶液的浓度是0.03 mol/L,其中1/3的CO2转变为H2CO3,而H2CO3仅有0.1%发生如下电离:H2CO3H++HCO3-,则溶液的pH约为

    [     ]

    A.3
    B.4
    C.5
    D.6
  • 工业上采用湿法炼锌过程中,以ZnSO4为主要成分的浸出液中,含有Fe3+、Fe2+、Cu2+、Cl-等杂质,这些杂质对锌的电解工序有妨碍,必须事先除去。现有下列试剂可供选择:①酸性KMnO4溶液 ②NaOH溶液 ③ZnO ④H2O2溶液 ⑤Zn ⑥Fe ⑦AgNO3 ⑧Ag2SO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用酸性KMnO4溶液将Fe2+氧化成Fe2+,再转化为Fe(OH)3沉淀除去
    B.用ZnO调节浸出液的酸碱性,可使某些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C.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加入Ag2SO4可除去Cl-,是利用了沉淀转化的原理
    D.也可以用ZnCO3代替ZnO调节溶液的酸碱性
  • Cu2O是一种半导体材料,用作制造整流器的材料,还可以用于制船底防污漆(杀死低级海生动物)、农作物的杀菌剂。在实验室里可模拟工业过程制取Cu2O,总反应式是2Cu+H2OCu2O+H2↑,其装置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符合绿色化学的设计理念
    B.图中的虚线框内需连接直流电源,且正极与石墨相连
    C.CuO高温加热分解也可以得到Cu2O
    D.上述装置中,阳极的电极反应式是2Cu+2OH-→Cu2O+H2O+2e-
◎ 2011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化学新课程教学质量抽样监测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面两套实验装置,都涉及金属的腐蚀反应,假设其中的金属块和金属丝都是足量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完成(1)(2)两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装置I在反应过程中自始至终只生成红棕色气体
    B.装置Ⅱ开始阶段铁丝只发生析氢腐蚀
    C.装置Ⅱ在反应过程中能产生氢气
    D.装置I在反应结束时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Cu2+
    (2)下列与反应原理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装置I中不可能发生如下反应:Fe+2Fe3+=3Fe2+
    B.装置Ⅱ在反应结束时溶液中存在Fe2+
    C.装置工的溶液若换为稀硝酸,则腐蚀过程与原装置不同
    D.装置Ⅱ中的铁丝能发生电化学腐蚀
  • 高纯氧化铁(α-Fe2O3)是现代电子工业的重要材料。实验室用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FeO、SiO2等)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铁的步骤如下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18.4 mol/L的浓硫酸配制250 mL 4.8 mol/L的硫酸溶液,所用的玻璃仪器除胶头滴管、量筒、烧杯、玻璃棒和酸式滴定管外,还需(填写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
    (2)溶液X中加入铁粉后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选用下列装置来制备纯净干燥的氨气,请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①装置A中可以选用下列试剂中的__________(填写序号字母);
    a.(NH4)2SO4和生石灰 b.NH4Cl和Ca(OH)2固体 c.NH4HCO3固体 d.NH4Cl固体
    ②装置C中试剂最好是__________(填写试剂名称);
    ③收集NH3时,气体应由__________(填写导管口代号)通入。
    (4)写出氨水与NH4HC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 A、B、C、D均为中学常见物质,其中A为单质,B、C、D为化合物,并且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试回答下列问题:
    (1)B与C为氧化物,D是一种盐,俗名纯碱。
    ①若A为金属单质,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A为非金属单质,则符合转化④的一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为淡黄色非金属单质,B为气态氧化物,是空气的重要污染物之一,C为气态氢化物。试写出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A为金属单质,常用于制作燃烧弹、信号弹,C为氧化物,且反应①③均需加入强碱溶液才能发生,则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X、Y、Z三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16,X2、Y2、Z2在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它们均为工业合成某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其流程如下
    已知:
    ①一定条件下,X2与Y2能反应生成A,X2与Z2能反应生成B;
    ②B和C分子均为常见的10电子微粒。
    请回答下列问题:
    (1)X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
    (2)X2与Z2可制成新型化学电源(KOH溶液作电解质溶液),两个电极均由多孔石墨制成,通入的气体在电极表面放电,负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
    (3)化合物B吸收C后形成的溶液pH____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用化学用语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由C生成A和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 2010年亚运会在我国广州成功举办,整个亚运会体现了环保理念。
    (1)广州亚运会火炬“潮流”采用了丙烷(C3H8)作为燃料,燃烧后的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在298 K时,
    1 mol丙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2221.5 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又知:在298 K时
    C3H8(g)=C3H6(g)+H2(g) △H =124.2 kJ/mol,
    H2(g)+1/2O2(g)=H2O(l) △H=-285.8 kJ/mol,
    则1 mol C3H6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_kJ。
    (2)广州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海水资源非常丰富。
    ①海洋电池是以铝为负极,铂网为正极,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空气中的氧气与铝反应产生电流,电池总反应为4Al+3O2+6H2O=4Al(OH)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写序号字母);
    a.电池工作时,电流由铝电极沿导线流向铂电极
    b.铂电极采用网状比块状更利于O2放电
    c.海水中的OH-向铝电极方向移动
    ②用惰性电极电解200 mL l.5 mol/L食盐水;电解2 min时,两极共收集到448 mL气体(标准状况下),写出该电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电解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则电解后该溶液的pH为___________。
  • 由于温室效应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如何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并加以开发利用,引起了各界的普遍重视。目前工业上有一种方法是用CO2生产燃料甲醇。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
    H2O(g),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1)上述反应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____,温度降低,平衡常数K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在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CO2和3mol H2,测得C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下表所示。从反应开始到5min末,用氢气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H2)=__________
    (3)在相同温度容积不变的条件下,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 (填写序号字母);
    a.n(CO2):n(H2):n(CH3OH):n(H2O)=1:3:1:1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H2的消耗速率与CH3OH的消耗速率之比为3:1
    d.容器内的密度保持不变
    (4)下列条件能使上述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_______ (填写序号字母)。
    a.及时分离出CH3OH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保持容器的容积不变,再充入1 mol CO2和3mol H2
    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
  • 铬是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可以导致水生生物死亡。化学实验中,如使某步中的有害产物作为另一步的反应物,形成一个循环,就可不再向环境排放该有害物质。例如处理铬的实验循环示意图如下
    (1)在上图所示的编号步骤中,其中反应①所用的试剂是硫酸酸化的H2O2,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含Cr3+和Fe3+的溶液,使用NaOH溶液和盐酸溶液,可将这两种离子相互分离,根据上图信息分析,在涉及的过滤操作中,上述两种离子的存在形态分别是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铬的化合价除了示意图中涉及的+3和+6价外,还有0,+2,+4和+5价等。现有24 mL浓度为0.05mol/L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 mL浓度为 0. 02 mol/L的Na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已知Na2SO3被Na2Cr2O7氧化为
    Na2SO4,则元素Cr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4)已知298 K时,Cr(OH)3的溶度积常数Ksp=6.3×10-31(mol/L)4,取少量Cr2(SO4)3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氨水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测得pH=11,则此温度下残留在溶液中Cr3+的浓度为__________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