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沪教版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12月阶段测试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苹果腐烂          
    B.石油分馏         
    C.煤的干馏       
    D.燃放烟花
  •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
    A.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B.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用燃着的蜡烛进行试验
    D.烧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 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
    A.
    B.
    C.
    D.
  • 酒精监测仪中的反应原理为:C2H5OH+4X(红棕色)+6H2SO4==2Cr2(SO4)3(绿色)+2CO2↑+9H2O,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
    [     ]
    A.CrO3
    B.Cr2O3
    C.Cr2S3
    D.CrSO3
  • 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 意大利罗马大学的科学家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分子,N4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N4约占空气体积的78%
    B.N4是一种单质
    C.N4属于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D.由于N4与N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他们的性质相同
  • 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只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
    A.氧气用于发射火箭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D.甲烷用作气体燃料
◎ 2012年沪教版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12月阶段测试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钙的核电荷数是20
    B.镁在化学反应中较易失去电子
    C.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D.每个周期结尾元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 根据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
    A.它们表示四种元素
    B.①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
    C.②④表示的是阴离子
    D.②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 在区别下列四组常见物质的方法中(括号内为实验操作),你认为错误的是
    [     ]
    A.CO2与CO(点燃)
    B.稀盐酸与稀硫酸(加入锌粒)
    C.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振荡)
    D.N2与O2(用带火星的木条)
  • 绿原酸(C16H18O9)被誉为“第七类营养素”,它可以从我省栽种较广的杜仲(中药材)中提取。下列有关绿原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个分子中含有9个水分子
    B.在一定条件下,可燃烧生成CO2和H2O
    C.属于氧化物
    D.分子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 如图是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图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无变化     
    B.此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中有单质生成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 经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3.2g某有机物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测得生成物CO2为4.4g,H2O为3.6g(无其他生成物),则该有机物中    
    A.一定含碳、氧元素,不含氢元素        
    B.只含碳、氢元素,不含氧元素     
    C.一定含碳、氢、氧元素                
    D.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 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m的值是1
    B.甲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是29:8
◎ 2012年沪教版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12月阶段测试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应对应变化关系是
    [     ]
    A.用酒精灯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向盛有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C.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不断加入铁粉    
    D.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碳酸钙
  • 按要求写出数字和符号
    (1)3个氢原子____________        
    (2)2个硝酸根离子_______________
    (3)+2价的铁元素____________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____________
    (5)人体缺______元素易得骨质疏松、佝偻病
  • 完成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空
    (1) 铁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_______ 色固体。
    (2) 甲烷在氧气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金属镁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扑救,因为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氧化碳若合理利用,是一种与水一样重要的资源.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利用镍和钯作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具有多种用途的一氧化碳或甲醇.
    (1)该转化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其催化剂是两种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 .
    (2)在能源领域,一氧化碳是液态氢的一种重要补充物,液态氢是一种_________(填“化石能源”或“清洁能源”) .
    (3)为减缓温室效应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2条) .
    (4)甲醇(CH4O)可用作赛车燃料,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B的组成元素相同,C、D为单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以略去):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A、B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性质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合理即可)实验室制取C物质时常用①而不用②的原因是___________。(合理即可)(答一条)
  • 有一种牙膏侧面的标签如图:
    (1)单氟磷酸钠的化学式是Na2PO3F,其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其中P元素的化合价为+5,则F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
    (2)该支牙膏含氟的质量为__________g.
  •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中所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2)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可选用图中 ______和_____(填装置序号.)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若选择A和C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则要对A装置进行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_,证明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
  • 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用图中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测定含有杂质的镁带中镁单质的质量分数(杂质与酸接触不产生气体).
    实验过程是:
    ①取一段镁带样品,准确称得其质量为0.030g.
    ②往量气管内装水至低于刻度“0”的位置,如图所示,(未装药品)装配好器.
    ③检查装置气密性.
    ④在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稍倾斜试管,将用水湿润的镁带小心贴在上,塞紧橡皮塞.
    ⑤调整量气管液面,使两边的液面保持同一水平,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⑥把试管底部略为抬高,使镁带与稀硫酸接触完全反应.
    ⑦待冷却至室温后,再次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⑧算出量气管中增加的气体体积为23.96mL.
    已知: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混合后体积等于混合前各气体体积之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
    (2)能否用托盘天平称量0.030g镁带样品 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
    (3)若不改变温度,如何检查图中所示装置的气密性? _________
    (4)实验过程⑦中再次记录量气管的液面位置时,试管中留有氢气,是否会影响实验最终结果 _________ (填“是”或“否”).理由是 _________
    (5)若实际测得氢气的体积与理论值相比偏大,则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
    (6)经换算,该实验获得的氢气质量为0.002g.求:0.030g该不纯镁带中单质镁的质量分数(通过计算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