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九周周考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选项中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完全一致的是
    [     ]
    A.氢氧化钙--石灰石--Ca(OH)2
    B.氢氧化钠--烧碱--NaOH
    C.氢氯酸--盐酸--HCl
    D.氧化钙--生石灰--CaO
  • 在A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然后再滴加B溶液,当滴至A、B两物质正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紫色;再继续滴加B溶液时,溶液呈红色。在上述过程中,溶液pH(纵坐标表示)与滴加B溶液的体积V(横坐标表示)的变化示意图是

    [     ]

    A.
    B.
    C.
    D.
  • 把生石灰、二氧化碳、食盐分别溶于水,在它们的溶液中分别滴入酚酞试液,所得溶液的颜色分别是
    [     ]
    A.紫色、蓝色、红色
    B.蓝色、红色、紫色
    C.红色、蓝色、无色
    D.红色、无色、无色
  • 能将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烧碱溶液区分开来的一种试剂是
    [     ]
    A.盐酸溶液
    B.酚酞溶液
    C.紫色石蕊试液
    D.碳酸钠溶液
  • 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由下列酸的命名(H2SO4硫酸、H2CO3碳酸、HPO4磷酸)推测,HF的命名是氟酸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氧化物只含有两种元素,所以氧化物一定有一种元素不是氧元素
    D.氢氧化钠溶液pH>7,因此氢氧化铁溶液的pH也大于7
  • 下列检验和区分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
    A.用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否含碳酸钠
    B.用水区分氯化钠和硝酸铵固体
    C.用石蕊试液检验生石灰中是否混有熟石灰
    D.用燃着的木条区分二氧化碳和氮气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九周周考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有些昆虫如蜜蜂、蚂蚁等叮咬人时,会向人体射入一种叫蚁酸(具有酸的性质)的物质,使皮肤发红、瘙痒,甚至疼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上下列物质中的
    [     ]
    A.牙膏或肥皂水
    B.食盐水
    C.火碱液
    D.食醋
  • 称量烧碱时,不将它放在纸上而是放置在烧杯等玻璃容器中,主要原因是
    [     ]
    A.放在纸上称量不如放置在烧杯中称量精确
    B.配制溶液通常在烧杯中进行,将烧碱直接放在烧杯中称量,可以减少实验操作步骤
    C.烧碱易潮解,且腐蚀性强
    D.放在纸上称量烧碱,易沾上杂质、降低配制得到溶液的纯度
  • 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熟石灰可用作:①改良酸性土壤;②中和胃内过多胃酸;③硫酸厂的污水处理;④建筑材料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下列关于盐酸的用途中,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的是
    [     ]
    A.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B.与锌反应制取氢气
    C.与碱反应
    D.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锈斑
  • 自从2008年我国成功地举办29届国际奥运会后,对象征“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五环旗大家都很熟悉。如“五环旗”中的上面3个环各代表一种液体,下面2个环各代表一种酸碱指示剂,两环相交部分表示指示剂跟有关液体混合后显示的颜色。下列表示相交部分显示的颜色,其中显示颜色不正确的是
    [     ]
    A.红色
    B.蓝色
    C.红色
    D.蓝色
  • 铁、稀硫酸、石灰水、二氧化碳四种物质组成如下图的四环相交,两环相交处表示两环中的物质相互混合,写出能够发生反应的有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若B、C处能发生反应,指出反应类型B________、 C________(若不能反应,则写“不能反应”)。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九周周考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某工厂排出的废水经测定pH=3,如果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显_____色。由于治废需要,欲将此废水调成微碱性,可在石灰石、生石灰、铁屑这几种物质中选择________(填写化学式)以达到目的。
  • 浩俊同学将刚降到地面的雨水进行酸碱性强弱的测定,发现雨水的pH均小于7并逐渐减小,直到稳定在pH=5,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雨水的酸性逐渐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该地区的西瓜适宜在pH为6.0~7.0的土壤环境中生长,此雨水对西瓜产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煤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或消除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硫,人们向煤炭中加入氧化钙、氢氧化钙作为固硫剂,消除二氧化硫等对环境的影响,分别写出SO2与氧化钙、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 有三瓶无色溶液A、B、C,它们分别是盐酸、澄清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鉴别它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述现象分析:
    (1)A、B、C溶质的化学式分别为.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2)B能否与CO2反应______,若能反应,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 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一些明显的现象,但也有一些化学反应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像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就没有明显的现象。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得混合溶液的pH逐渐变小,当略小于7时,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必须“测得混合溶液的pH略小于7”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稀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过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兴趣小组同学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使红色消失。
    (3)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如下实验:将配制的NaOH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4)为了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向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红色,由此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结论1:说明Na2CO3溶液呈______性。
    结论2: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CO2无关。
    (5)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NaOH溶液浓度较大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
    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
    ①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9年8月7日,云南省宁洱县风阳小区存放的18桶盐酸(300kg/桶)因塑料桶老化而发生泄漏,周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子气味的浓雾,消防部门采取了用水稀释及用生石灰覆盖在泄漏的盐酸上的方法,及时处置了泄漏的浓盐酸对空气、土壤等环境的污染。浓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5%,若泄漏了100kg浓盐酸,至少需要多少千克的生石灰才能处理泄漏的浓盐酸?
  • 现用9.8gCu(OH)2和100g稀硫酸进行如下实验,将Cu(OH)2加入到100g足量的稀硫酸中,反应结束后,测得溶液pH<7,再加滴16%的氢氧化钠溶液,当加入160g时,溶液的pH=7,计算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