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学力水平检测(A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属于空气的主要成分,且能够用以抢救危重病人的气体是     
    [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 早期化学家为了认识空气的本质,将一些物质放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每次都有约1/5的空气不知去向,当时化学家把这1/5的空气称为“有用空气”。这种“有用空气”是指     
    [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 为了使灯泡经久耐用,常在灯泡里面填充的气体是     
    [     ]
    A.二氧化硫    
    B.氧气   
    C.氮气或稀有气体  
    D.氮气和氧气
  •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加热KMnO4后的残余固体    
    B.液氧  
    C.食盐水                      
    D.清新的空气
  • 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 若把江河湖泊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收集起来,分析的结果是:氧气占的体积大于21%,氮气占的体积小于78%,对此正确的结论是
    [     ]
    A.只有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能溶解在天然水中
    B.溶解在天然水中的氧气和氮气的体积分数相同
    C.天然水中溶解的氧气较少,所以湖泊中养鱼要采取增氧措施
    D.氧气和氮气相比较,氧气比氮气更易溶于水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学力水平检测(A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我国使用“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Ⅰ号”送上月球轨道,该运载火箭的动力是由高氯酸铵( NH4ClO )分解所提供的,反应的方程式为2NH4ClON2 ↑+Cl2↑+4H2O↑+2O2↑,该反应是 
    [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 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具有可燃性  
    D.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 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
    A.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 2009年我国“神七”飞船发射成功。为解决航天员的呼吸问题,提供的物质是    
    [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
  • 装满氧气的A、B两个集气瓶(如图所示,A瓶口向上,B瓶口向下),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由瓶口伸入瓶底,发现木条复燃,且在A瓶   中比在B瓶中燃烧旺且时间长。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人都应关心和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为监测空气质量,某市建立了“城市环境质量日报”制度,每日报道总悬浮颗粒(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项指标。其中______超标,主要是大规模不规范的城市建设造成的;_______________超标,主要是煤的燃烧造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超标,主要是大量汽车、助力车等排放的尾气造成的。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学力水平检测(A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打雷放电时,空气中极少量的氧气(O2)会转变成臭氧(O3),该变化属于_______变化。氧气和臭氧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种物质。
  • 目前有些人热衷于利用高压氧舱、氧吧、氧气袋等进行吸氧,以增加大脑供氧量,消除脑疲劳。医生建议吸氧要适量,因为高浓度的氧气往往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引起氧中毒。     
    (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__________性。它能将人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_______供生命活动所需。     
    (2)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制取氧气,例如加热高锰酸钾,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_反应。
  • 根据要求写文字表达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1)一种黄色固体的燃烧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白烟产生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镁作照明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淡黄色固体A,在空气中点燃后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入无色气体B中,发出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C,试推断.A_______、B_______、C_______。
  • 实验室制取氧气可用以下原理:
    ①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②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③过氧化氢水+氧气  
    根据如图所示提供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以下问题:
    (1)你认为用_______(填序号)反应原理来制取氧气最好,请你从节能环保等方面说出一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所选择的反应原理,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填字母),怎样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当收集满氧气后,发现集气瓶内没有预先留有少量的水,请你帮助他想出一个办法,在不混入空气的情况下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你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做硫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内预先加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它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在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回答问题:
    (1)指出图中较明显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前,应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收集气体的方法叫________法,这是利用氧气________的性质;此外,还可根据氧气________的性质,采用________法收集。   
    (4)给大试管加热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完毕后,应先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1)请你帮小丽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在小丽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个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第二个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