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人教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十一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周测试卷(五)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路面的水结成冰
    B.地震中房屋的倒塌
    C.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
    D.将铁丝弯成奥运五环
  • 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牛奶
    B.鲜橙汁
    C.纯净水
    D.酱油
  •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O2.有关的O2正确认识是
    [     ]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比在O2中燃烧更旺
    B.工业上可以通过分离液态空气制取O2
    C.O2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D.实验室中可用加热分解水来制取O2
  • 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
    B.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质量等级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 减少污染,净化空气.下列气体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 种植蔬菜不慎用污水浇灌,上市后检测出蔬菜中铅、铜、铬、锌等重金属含量超标,这里提到的铅、铜、铬、锌指的是
    [     ]
    A.原子
    B.元素
    C.分子
    D.单质
  • 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是
    [     ]
    A.
    B.
    C.
    D.
  •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右图所示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说明示意图.下面理解错误的是
    [     ]
    A.中子数
    B.元素符号
    C.元素名称
    D.相对原子质量
◎ 2011-2012学年人教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十一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周测试卷(五)的第二部分试题
  • 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关于分子和原子的正确认识是
    [     ]
    A.分子是运动的,原子是静止的
    B.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种类都发生变化
    C.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不可再分
    D.物理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种类都不改变
  • 下列化学反应中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的是
    [     ]
    A.镁+氧气氧化镁
    B.氢气+氯气氯化氢
    C.碳酸氢铵氨气+二氧化碳+水
    D.锌+硫酸→硫酸锌+氢气
  • 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于2008年5月16日在南昌传递,火炬使用的燃料为丙烷,其化学式为C3H8,下列关于丙烷的说法中,与事实不符的是
    [     ]
    A.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丙烷分子中含有8个氢原子
    C.丙烷为化合物
    D.每个分子中含有11个原子
  • 下列对一些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 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3)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带正电
    C.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D.原子是实心的球体
  •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熄灭酒精灯
    B.倾倒液体
    C. 氧气的检验
    D.滴加液体
  • 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不正确的是
    [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把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握住试管外壁
    D.加热试管先预热再对准有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
  • 如图所示装置,有洗气、储气等用途,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的装置.并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a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
    C.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D.该装置不能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速度
◎ 2011-2012学年人教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十一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周测试卷(五)的第三部分试题
  • 在一定质量的氯酸钾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并加热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下图不能正确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m)与时间(t)关系的是
    [     ]
    A.
    B.
    C.
    D.
  • 用化学用语表示:氮元素 _____ ;两个铜原子 _____ ;氧气 _____ ;三个水分子 ______
  • (1)向容积为250 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 ,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图A是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B是氟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图A方框的横线上填的是_____,图B方框的横线上的数字是_____
    (2)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2个氟原子_____,钠离子_____
    (3)钠元素属于________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 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并阅读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集气瓶中加入液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的反应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目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08年9月,中国爆发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导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其原因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性状为纯白色单斜棱晶体,化学式C3N6H6[C3N3(NH23],无味,密度1.573 g/cm3(16℃).常压熔点354℃(分解);快速加热升华,升华温度300℃.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极微溶于热乙醇,不溶于醚、苯和四氯化碳,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热乙二醇、甘油、吡啶等.低毒.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氰化物通常具有毒性.
    (1)请总结三聚氰胺的物理性质(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化学性质(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聚氰胺属于________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3)为安全起见,一般采用三聚氰胺制造的食品都会标明“不可放进微波炉使用”.试解释相关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室常用有图装置制取有关气体,请回答下例问题:
    (1)写出A装置中标有序号仪器的名称:a _________ ,b _________
    (2)实验室用KClO3和MnO2两种固体混合加热制取O2,实验的基本操作有:
    ①给试管加热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收集气体④装药品⑤把导管移出水面⑥固定装置⑦停止加热.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用序号填写),此反应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O2应选择上图中的______装置(填A或B),此反应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集气瓶中已充满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此装置制取O2气体若反应较为剧烈,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以下措施正确的是_______
    ①加热反应物,
    ②用体积较小的锥形瓶,
    ③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 小明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他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1)请你帮小明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在小明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_________;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