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湘教版高一下学期地理第三章综合达标训练卷(A卷)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必修1)的第一部分试题
  • 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
    [     ]
    A、物理演化过程
    B、化学演化过程
    C、生物演化过程
    D、大气演化过程
  • 有关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
    B、在生命出现以后,生物对地球表层的发展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C、地球上生命的进化经过了从陆地到海洋,又从海洋到陆地的螺旋式的进化
    D、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 生物在地理环境变迁中起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是
    [     ]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D、大量无脊椎动物的出现
  • 将下列各地质时期按出现的时间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
    [     ]
    A、太古代、古生代、元古代、中生代
    B、古生代、元古代、中生代、新生代
    C、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D、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元古代
  • 生物发展阶段由早到晚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
    A、孢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藻类植物
    B、海洋藻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孢子植物
    C、海洋藻类、孢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D、海洋藻类、裸子植物、孢子植物、被子植物
  • 爬行动物繁盛的时代是
    [     ]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 下列动物中,属于古生代的是
    [     ]
    A、始祖鸟
    B、三叶虫
    C、恐龙
    D、鸭嘴兽
  • 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是指
    [     ]
    A、元古代和古生代晚期
    B、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早期
    C、古生代早期和中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 下列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
    B、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C、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产业革命后大于产业革命前
    D、人类既可以改善环境造福于社会,又能够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
  • 读生物进化和环境变迁示意图,有关图中序号①~④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的演化过程经历了大约46亿年
    B、②的转变过程完全是藻类光合作用的结果
    C、③主要是臭氧和氧原子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D、④缩小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 国际湘教版高一下学期地理第三章综合达标训练卷(A卷)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必修1)的第二部分试题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B、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 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     ]
    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
  • 在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太差
    D、水分条件太差
  • 土壤的化学成分主要取决于
    [     ]
    A、生物的种类和活动
    B、人类的耕作制度
    C、开发历史的长短
    D、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
  • 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土壤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水分和热量的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及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
        的性质与强度
    B、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质分解较慢,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少
    C、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快,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
    D、气候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火山活动,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 下列关于水稻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地区
    B、水稻土是一种自然土壤
    C、人类生产活动并未改变水稻土的成土因素
    D、水稻土是人类活动所培育出的肥沃、高产耕作土壤
  • 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
    [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地球上的水被分解的结果
    C、化学元素中的氧化物被分解的结果
    D、火山喷发带来的游离氧
  •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演化最突出的影响是
    [     ]
    A、改变地表形态
    B、改变气候因素
    C、改变地表生物状况
    D、改变地表径流
  • 目前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
    A、河湖面积缩减
    B、全球森林的减少
    C、火山、地震活动
    D、南北两极地区冰川的融化
  • 下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方式,正确的是
    [     ]
    A、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产量
    B、在内蒙古高原上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果业
    C、在河西走廊上退耕还牧,进行合理放牧
    D、在山西省大力开办小煤窑,以提高村民收入
◎ 国际湘教版高一下学期地理第三章综合达标训练卷(A卷)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必修1)的第三部分试题
  •  垂直分异规律是在纬度、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下列山地垂直分异规律受水分影响较大的是
    [     ]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台湾山脉
    D、阿尔泰山脉
  • 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2、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     ]
    A、山东丘陵
    B、江南丘陵
    C、刚果盆地
    D、西欧平原
  • 读下列A、B、C三幅图,回答1—2题。

    1、能够观察到图A所示自然景观变化现象的考察线路是
    [     ]
    A、甲线
    B、乙线
    C、丙线
    D、丁线
    2、图A四地中,气候特征与图C相符的是
    [     ]
    A、(1)地
    B、(2)地
    C、(3)地
    D、(4)地
  •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景观为地质历史上距今_______年至_______年的_______代,动物界正是_______动物的时代,
        植物界为_______植物的时代。
    (2)图中大型动物是曾经称霸地球的_______,但后来在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了,与此同时灭绝的动物
        还有海洋中一半以上的_______动物种类。
    (3)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图中大型动物灭绝的原因是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并且找到了小行星撞击地
        球的证据。这些证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所代表的地理含义。
        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
        高,其主要原因是当地气温_______,土壤冻结时间_______,微生物作用缓慢,使_______积累起来。
    (3)简要分析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读我国北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
    (2)图中自然地带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____规律,这种地带分异规律的产生受_________影响较大,
        同时也是在一定的__________基础上进行的。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特征在__________地区表现得特
        别明显。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______________;C自然带的野生动
        物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4)B自然带在农业生产结构上应以___________为主。
    (5)C自然带的干湿状况是属于____________区,农业特色是发展___________农业。
  • 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代号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填入空中。
        ①_____________带,②_____________带,③_____________带,④_____________带。
    (2)北纬40纬线穿过的亚欧大陆西海岸是__________带,东部是___________带,中部是___________
        带,这种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属_____________规律。
    (3)赤道穿过的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在_________洲的__________平原。
    (4)跨经度最多的自然带是
    [     ]
        A、苔原带
        B、冰原带
        C、荒漠带
        D、热带荒漠带
  • 阅读以下文字资料和相关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雅鲁藏布大峡谷被世人誉为“20世纪人类的地理大发现”。该峡谷长达504千米,平均深度为5000米,最深达6009米,峡谷平均坡降为9.14%,最陡的地方竟达75.35%。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貌奇特,地壳活动频繁。大峡谷是天然水汽通道,这里出现的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他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这里冰川与森林相吻,是奇异的植物世界,生物学称之为“物种基因库”,各种学科的科学家趋之若鹜,称之为世界罕见的“野外实验室”。
    (1)大峡谷地区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植被,从河谷底部到高高的山顶,随着水热组合的变化,其类型也发
        生变化。将下列大峡谷 地区植被类型的字母代号与下图中数字配对。
        A、热带季雨林
        B、寒带冰原植被
        C、暖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
        D、寒温带常绿针叶林
        E、暖温带常绿针叶林
        F、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G、亚寒带灌木丛、草甸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⑥______,⑦______。
    (2)影响植被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________;因为它决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该地区植被
        分布特点看,大峡谷地区自然带分布呈现出________规律。
    (3)有关大峡谷地区的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他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原因的叙述,正确
        的是
    [     ]
        A、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
        B、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水分条件优越
        C、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原始森林未被破坏
        D、大峡谷谷口向南敞开,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水汽,深入峡谷内部
  • 读印度洋周围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自然带E面积广大,并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其成因主要是(多选)
    [     ]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受东北信风影响
        C、地势平缓
        D、西岸有寒流流经
    (2)自然带A→B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带C→D的更替主要由于自然环
        境中________条件的变化而引起。
    (3)在自然带A、B、C、D中,名称相同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
    (4)①地自然带向北延伸较长,主要受________的影响。
  • 实验原理分析。
    步骤一:
    如下图,在一个平底盆中装入适量水,水盖满盆底即可。将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骤二:
        将透明塑料薄膜盖住平底盆盆口,用橡皮筋扎紧盆口,并将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薄膜上,压住塑料薄膜;小石头应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
    步骤三:
    将平底盆放在有太阳光的地方,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1)推测你会发现的现象,并按步骤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自然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沙子而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_____(内力作用或外力作用)。
    (4)大自然中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是:让地球表面各纬度之间发生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换。
    (5)假如该实验模拟现象发生在黄土高原上地表水土流失景观的形成过程,填入字母完成下图。
     
    (6)黄土高原这种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自然界各要素具有的________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