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广东省云浮中学高一地理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图为“新中国人口自然变动图”,据此完成1-2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年份出现在:
    [     ]
    A.1950~1955年间
    B.1955~1960年间
    C.1960~1965年间
    D.1970~1975年间
    2.根据图中曲线延伸的变化,未来10-20年内将会出现:
    [     ]
    A.人口总量稳定
    B.人口老龄化加速
    C.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5‰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 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经济因素
    D.政治因素
    2.图中甲~丁不同年龄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     ]
    A.甲、丙
    B.甲、乙
    C.乙、丙  
    D.乙、丁
  • 下图是某城市内部和对外联系路线图,据图回答1-2题。
    1.按地租水平高低排列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甲>乙>丁      
    D.乙>丁>甲>丙
    2.甲、乙、丙、丁四地中,最不可能发展成为商业中心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 下图是某地沃尔玛、诚达(好又多)等为代表的大型超市布局示意图,据图回答第1-2题。
    1.图中沃尔玛、诚达等超市区位选择的特点是:
    [     ]
    A.位于城市交通干道的西侧  
    B.位于城市交通干道的南侧
    C.位于城市交通干道的两端  
    D.位于城市交通枢纽或干道的十字路口
    2.图中沃尔玛、诚达等超市布局的最大优势是:
    [     ]
    A.商业的信息灵通    
    B.交通的通达性好  
    C.周围的居民多      
    D.外地的游客多
  •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此图说明该地区:
    [     ]
    A.城市化水平很高
    B.城市人口为2500万
    C.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D.人口密度大
◎ 2011-2012学年广东省云浮中学高一地理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图为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     ]
    A.10%          
    B.20%        
    C.30%        
    D.40%
    2.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     ]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 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考虑,最合理的是:
    [     ]
    A.A
    B.B
    C.C
    D.D
  • 从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角度考虑,若在下图中分别布局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城郊农业区、港口码头四个功能区,则①、②、③、④对应的功能区是:
    [     ]
    A.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中心商务区、住宅区
    B.住宅区、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中心商务区
    C.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住宅区、中心商务区
    D.中心商务区、住宅区、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
  • 下图为某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回答1-2 题。
    1.图中,⑤→⑥反映的现象是:  
    [     ]
    A .城市化加速发展                        
    B .城市郊区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差别拉大
    2.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处在:
    [     ]
    A.③时段        
    B.④时段          
    C.⑤时段        
    D.⑥时段
  •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     ]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 2011-2012学年广东省云浮中学高一地理下学期阶段考试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农业专家预言,亚洲水稻种植业将面临危机。马来西亚总理2008年4月19日宣布计划扩大水稻种植区增加水稻产量,应对粮价上涨造成的粮食安全危机。据此回答下题。
    下列选项中,与亚洲水稻种植业面临危机的原因不相关的是:
    [     ]
    A.A
    B.B
    C.C
    D.D
  • 下图为“我国某自然村农产品产值百分比构成图”,读图完成1-2 题。
    1.影响该村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是:
    [     ]
    A.政策
    B.市场
    C.交通
    D.气候
    2.该自然村可能位于:
    [     ]
    A.西安市附近
    B.拉萨市附近
    C.哈尔滨市附近
    D.广州市附近
  • 下图为农业类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符合图中M处农业地域类型的是:
    [     ]
    A.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
    B.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C.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D.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
    2.该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     ]
    A.珠江三角洲
    B.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
    C.东北平原
    D.黄土高原
  •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读“我国四大地区人口流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____  ______地区与___________地区。
    (2)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______ _____地区和___________地区向____________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
  •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并回答问题。

    (1)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                  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2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 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       线。这说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_______现象。
    (4)在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会出现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图为“美国中部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左图中①②两地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                           
    (2)图中两个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都属于                         ,其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的主要不利因素为                              
    (5)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美国玉米带单产高于我国玉米带,原因有哪些?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