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0月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顺平中学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必修一)的第一部分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 在中国古代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艺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商周/青铜器——唐宋/棉布——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唐宋/陶器——明清/棉布
    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写到:“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中国的专制主义”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锁链”是在 
    [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        当红歌星周杰伦的《青花瓷》传唱海峡两岸,这与国人对瓷器的钟爱是分不开的。下列有关瓷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唐朝时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B、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说明这时中国瓷器才开始大量输出国外
    C、青花瓷是元代出现的,明清时成为主流
    D、中国官营制瓷业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 下列材料中不能直接相互印证的是 
    [     ]
    A.“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行”与“昼观日,夜观星,晦观针”
    B.天水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与《天工开物》中的造纸工序示意图
    C.雕版印刷术与《金刚经》卷子
    D.“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与“李杜诗篇万口传”
  •        明代冯梦龙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述了湖广襄阳府枣阳商人蒋兴哥,从广东贩卖珍珠、玳瑁、苏木沉香等到苏州枫桥,巧遇同乡米商陈大郎贩米到苏州。从故事中可以看出
    [     ]
    A、湖广襄阳府商品经济发达
    B、“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D、湖广主产珍珠、苏木等
  • 中国古代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列属于“经”的是

    [     ]

    A、《山海经》
    B、《道德经》
    C、《左传》
    D、《金刚经》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     ]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
    [     ]
    A.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B.秦始皇设立郡县制
    C.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元世祖推行行省制
  • 《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少其力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发展成为
    [     ]
    A、剥夺王国的封地
    B、夺取王侯的爵位
    C、推恩令
    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才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应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农工商并重的思想
    [     ]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 直接导致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因素有
    ①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 ②19世纪60年代,洋务企业的出现
    ③19世纪60——70年代私营工商业的出现 ④近代教育的兴办
    [     ]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这一分析的正确理解是 
    [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 2010年10月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顺平中学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必修一)的第二部分试题
  • 帝王的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下列历史文化名词中不涉及帝王年号的是
    [     ]
    A、开元通宝
    B、建安文学
    C、永乐大典
    D、康乾盛世
  •        2007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     ]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
    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
    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
    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 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应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     ]
    A、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B、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C、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D、祈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这种“城市国家”最早出现在
    [     ]
    A、南京      
    B、上海      
    C、广州      
    D、天津
  • “大陆昏沉三百秋,不作人民作马牛!英雄一恸气将绝,何时剑溅匈奴血。”(洪秀全)诗中的“匈奴”是指
    [     ]
    A、外国侵略者
    B、匈奴族
    C、清王朝
    D、汉族地主
  • 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
    A、中国又增开了十一处通商口岸
    B、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
    C、清政府权利结构发生了变化
    D、清政府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
  •        考古学有几个常用的定义:“资料”是研究历史的客观基础; “技术”是取得资料的手段;“方法”是研究资料的手段;“理论”是研究人类历史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下列属于考古学“方法”的是
    [     ]
    A、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发掘原始人类头盖骨
    B、运用专用金属探测仪寻找古墓内部遗存状况
    C、对人类遗存特征的研究揭示当时社会特征
    D、运用DNA解码技术探究中国人祖先由来
  •        先秦时期是我国青铜文明发展兴盛的时代。青铜器的纹饰传递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对比以下两幅青铜器的纹饰,其变化反映了 
    [     ]
    A.社会生活的丰富和艺术的发展
    B.青铜器逐渐进入百姓日常生活
    C.神秘威严的专制王权渐趋衰落
    D.春秋时期王室衰徽和诸侯争霸
  • 下面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你认为谁的观点比较全面客观
    [     ]
    A、“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C、“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
    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
  • “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
    [     ]
    A.先秦的世袭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
  • 匈奴崛起后,与中原王朝军事冲突不断,但是双方经济交流始终很密切,其根本原因在于
    [     ]
    A.匈奴人经济落后,自给不足
    B.中原王朝希望以经济上的让步换取和平
    C.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互补性强
    D.官方的军事冲突阻碍不了民间的经济往来
  •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

    A.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 以下图片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珍贵文物资料,其分别反映的是
    [     ]

    图1                                        图2                                      图3
    A.图1是汉与西域关系  图2是汉与突厥关系  图3是契丹人生活
    B.图1是汉与匈奴关系  图2是唐与突厥关系  图3是西夏人生活
    C.图1是汉与匈奴关系  图2是唐与突厥关系  图3是契丹人生活
    D.图1是汉与西域关系  图2是汉与突厥关系  图3是金的生活
◎ 2010年10月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顺平中学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必修一)的第三部分试题
  •        明成祖即位后,选拔一批亲信的大臣“并直文渊阁,预机务”(《明史》卷147《谢缙传》),阁臣的设置从此成为常制,内阁制度由此基本形成。明成祖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     ]
    A、减轻皇帝政务繁忙的负担和压力
    B、抽调精干人才组成皇帝的“智囊团”
    C、克服宦官专权所造成的政治弊端
    D、加强皇权,为皇帝提供决策咨询
  •        马克思认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产生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和专制统治使然
    B、清朝皇帝不需要任何国外的手工业物品
    C、中国根本没有进行工业革命的需要
    D、郑和下西洋这种做法没有持续下去
  • “……国民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处……如其无照,其中或有讹误,以及有不法事情,就近送交领事官惩办,沿途可拘禁,不可凌辱。”此内容出自
    [     ]
    A、《南京条约》附件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 《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四年夏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篆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由此可知
    [     ]
    A、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皇权的政治功能
    B、司马迁的历史著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C、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
    D、汉代没有天文科学知识,导致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        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出从汉到唐我国宰相制度的演变趋势是
    [     ]
    A、汉代宰相掌握实权,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B、宰相的任命体现唯贤的原则
    C、宰相位尊权重的地位逐步确立   
    D、宰相由一人到多人,相权被分割,权力走向分散
  •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据王明清《玉照新志》记载:“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王)明清尝详考之,以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王)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据此推断,《百家姓》应该成书于
    [     ]
    A、西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北宋时期
  • 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以推断出
    [     ]
    A.当时贵族酗酒成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 《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代开封的繁荣景象。下列场景中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①小贩挑着烧饼担子沿街叫卖 ②娱乐场所瓦子表演杂剧《窦娥冤》
    ③市民聚集听说书 ④字画铺当街而设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该材料讲述的是中国某个封建王朝制定地方行政制度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该封建王朝应该是 
    [     ]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明朝
  •        近代史上,一批爱国诗人通过以诗写史来谴责列强的侵略,赞颂中国人民的抗争。其中张维屏在著名诗篇《三将军歌》中写到:“三将军,一姓葛、两姓陈,捐躯报国皆忠臣。”这首诗歌颂了中国人民在下列哪一场战争中抵御外辱出现的英雄人物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据《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3世纪修筑的水利工程,“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下列关于该水利工程的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修建时间距今15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
    B、修建时间距今1700多年,是由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
    C、修建时间距今2000多年,是四川成为天府之国的重要因素
    D、修建时间距今2200年,是杰出的生态型无坝饮水工程
  • 《游沪杂记》写到:“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近代以来,“上海兴”主要表现在
    ①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城市 ②成为中国著名的金融中心
    ③成为中国著名的工业中心 ④成为中国最大的政治中心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矛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自从镇上有了洋油、洋布、洋纱……河里有了小火轮以后,他自己田里生产出来的东西就一天天不值钱,而且镇上的东西却一天天贵起来。”以上材料反映出
    ①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②列强从中国掠夺了大量财富
    ③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④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都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每一个都城都是一个特定时期的文明发展的丰碑。都城的文化浸润了整个国家,而都城的变迁是国家政治震荡的波谱图和晴雨表。中国历史的演进,与都城的确立、变迁和发展紧密关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我国共有古都217处。涉及王朝或政权277个。1988年,中国古都学会确认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为中国“七大古都”。这一观点已得到我国众多学者的认同。
     ——据《中国古都和文化》等书
    (1)材料一所列中国“七大古都”中,最早成为都城的是哪一个?它是哪一朝代的都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汉)高祖欲长都洛阳,其人刘敬(即娄敬,赐姓刘氏)说,及留侯(指张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
     ——摘自《史记·高祖本纪》
            娄敬曰:“……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中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吭(即扼住喉咙),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
    ——摘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留侯曰:“……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少数民族畜牧业等)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摘自《史记·留侯世家》
    (2)依据材料二分析,娄敬和张良为汉高祖定都关中论证了哪些有利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著名明史专家马渭源在南京电视台《金陵往事》上讲述《大明帝国在南京》……论述了南京作为大一统帝国首都的历史必然性。……由于北方的不断战乱,北民南迁,到南宋时长江流域以南的经济以压倒性地盖过了北方,南宋的版图不到唐朝的一半,可南宋的财政收入却是唐朝的2—3倍;到元朝时,元帝国的经济命脉已完全依赖于“南粮北运”。
    ——《南京的历史名片》(《扬子晚报》2008年3月25日)
    (3)材料三中论述的明初建都南京的重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后来为什么要迁都北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代时期以南京为都城的政权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当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决定把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统一全国的作用,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所考虑定都的历史背景。……北京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所起的先导作用,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考虑定都的现实背景。……在北平成立中央政府是当时许多民主人士共同的想法。
     ——摘自《首都中国:迁都与中国历史大动脉的流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5)请用具体史实阐明“北京中国革命进程中所起的先导作用”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为何选择北京作为首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如何理解“每一个都城都是一个特定时期的文明发展的丰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