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2009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学业水平测试题样的第一部分试题
  •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下面哪一项不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     ]
    A.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B.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C.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D.从此,中国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富强
  • 下列图(表)和文字解释不相符的是:
    [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太平军推翻清朝统治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沙俄割占中国领土
    时间 条约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瑷珲条约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北京条约  约40万平方千米
    1864年 勘分西北界约记 44万多平方千米
  • 《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在地理位置上的突出特点是:
    [     ]
    A.深入到中国内地
    B.集中在沿海一带
    C.分布在中国最富饶的地区
    D.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辛丑条约》的哪一条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     ]
    A.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C.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 在19世纪80年代,天津到上海之间最快的通讯方式是:
    [     ]
    A、
    B、
    C、
    D、
  • 在“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颁布的哪一条措施最遭到顽固派和许多官员的反对
    [     ]
    A.发展农工商业
    B.训练新式海陆军
    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 下列哪一事件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在中国日益深入人心
    [     ]
    A.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B.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C.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取得首义成功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        这份杂志的创刊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在近代中国掀起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这场运动的两面大旗是:
    [     ]
    A.民主与共和
    B.民主与科学
    C.自由和民主
    D.革命和自由
◎ 2008-2009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学业水平测试题样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第一”的称呼名不副实的是:
    [     ]
    A.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B.《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C.《申报》——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D.商务印刷馆——中国近代第一家印刷馆
  • 小张是20世纪初居住在上海的新国民,下列哪一场景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
    [     ]
    A.在电影院看了一会电影感到没意思,就到街上的照相馆照了一张相
    B.照相时他把身上的中山装脱下来,换上了一身时髦的西装
    C.走出照相馆,他看到一些人手里拿着剪刀在剪男人的长辫子
    D.当他在街上闲逛时,遇到了当县长的邻居王大发就打声招呼:“王老爷,您好”。
  •        下图中所示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一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
    A.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C.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学生运动
    D.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丧权辱国
  •        “今天在这个地方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这个学校与旧式军校相比?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
    [     ]
    A.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军校
    B.他是由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办的
    C.周恩来曾任学校的政治部主任
    D.学校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相结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 历史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下面几幅图片,可以断定老师是在给同学们讲:
    [     ]
    A.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
    B.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的艰苦斗争
    C.中国工农红军的五次反“围剿”斗争
    D.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 这块纪念碑是在警示我们永远不要忘记:
    [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        1937年12月日军在攻占南京后的六个星期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总数达30万人以上。现在日本朝野仍有许多人否认南京大屠杀。以下的评论正确的是:
    [     ]
    A.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存在,这是中国人为激起对日本的仇恨而捏造的谎言
    B.30万也好,30也罢,总之不要再提了,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C.攻占东京,我们也来一个东京大屠杀,为死难的同胞报仇雪恨
    D.日本国内有些人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我们要牢记历史,避免悲剧重演
  • 这是一份抗战期间的我军战绩表,它和下列哪项有关
    [     ]
    战役时间 战斗次数 毙伤俘日伪军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3个半月 1800多次 4万多人 2000多千米 近3000个
    A.东北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
    B.血战台儿庄
    C.百团大战
    D.新四军在大江南北开展对日作战
◎ 2008-2009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学业水平测试题样的第三部分试题
  • 此图表示
    [     ]
    A.苏联对日宣战,派遣红军进攻侵占中国东北的日军,日本向苏联无条件投降
    B.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颗原子弹,日本向美国无条件投降
    C.经过八年抗战,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向中国无条件投降
    D.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 如果这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唯一一张合影照片,这张照片可能摄于:
    [     ]
    A.南京
    B.重庆
    C.北平
    D.延安
  • 这是一幅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略图,请你判断图中A、B、C、D四路大军,哪一路是刘邓大军
    [     ]
  • 在战略大决战中,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切断敌人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乏势,发生在哪一战役中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        每一张老照片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丰富的历史,下面是一组历史老照片,请你根据所学知识,为它们加上合适的标题。(标题要简练,只要能表明意思就行)
    (1)                                                                 (2)                                                         
    (3)                                                                 (4)                                                           
    (5)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 变法之法,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近代中国那一派别的观点?
                                                                                                                                                                 
    (2)材料二的作者代表了近代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政治主张,该派别进行了哪一重大行
        动?
                                                                                                                                                                  
                                                                                                                                                                  
                                                                                                                                                                  
    (3)材料三是谁说的话?“两位先生”是指什么?(只答出一项不给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愁难谴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shan,泪流满面),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台湾诗人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1945年年8月l5日,日本宣布投降,《日本投降条款》规定:“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l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
           材料三 1945年10月25曰,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 表中国政府宣告:“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 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 材料四 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已经赴台,受到台湾民众空前热烈的欢迎。此图就是团团和圆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所述发生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后?
                                                                                                                                                                
    (4)材料四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5)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 阅读下面一封60多年前的电报:
           万急,
           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千万不要推辞的意思),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即蒋介石)
    请回答:
    (1)蒋介石为什么要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而且接连三次打电报?
                                                                                                                                                                
    (2)毛泽东为什么要赴此“鸿门宴”?
                                                                                                                                                                
    (3)这次谈判历史上叫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
                                                                                                                                                                
    (4)这个成果的结局又如何?